• 67阅读
  • 0回复

力求素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2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力求素朴
彭荆风
散文似乎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可以放手写景、抒情、忆人、叙事……但,我们一些写散文的人却不大珍惜这种自由,不愿在这一体裁上下功夫,有的流于松散,有的过于雕琢,有的空话连篇……
前些年,帽子、棍子横行,真心话难说,那些缺乏个性、用华丽词藻堆砌的散文也就应运而生。本来缺乏真情,还要追求所谓的“美”。一篇短文,刻意涂抹,看来五颜六色、金碧辉煌,实际是俗不可耐;有的散文用写小说方式任意虚构,编织故事,搞得非驴非马。散文当然也可以有故事,但不同于写小说,只能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加以剪裁和取舍。那种写实少、虚构多的“小说式散文”,也导致散文的歧路。
写小说要有厚实的生活和广博的知识,写散文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是知之甚少,写得过多;有的人到了某一名胜略事浏览,随手就是一串散文,这又怎能不浮于表面?
要把散文写好,还是要熟悉、理解所写的人和事。熟悉才能产生感情,感情真挚才能动人。前几天读舒湮写的散文《周总理话家常》,文字简朴,娓娓道来,生动地描绘了伟人的朴实风貌,使人深受感动。但,也有少数纪念文章,虽然篇幅很长,还罗列了不少故事,却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真情。有的文章还油腔滑调,那就更不敢推崇了。
年少时读沈从文先生的《湘行散记》,他那粗犷、瑰丽而又简朴的文笔,我至今仍难以忘怀。1958年我被放逐到湘西劳动时,有天晚上我和一个下放干部在菜地守夜,当我知道他是辰州人时,就和他聊起了那城外的河街、河边的吊脚楼、浮江而下的木筏、那多情的水手和充满了野性的妓女……他听得惊叫了起来:“怎么?你也是我们湘西人?”我只好告诉他,是从沈从文的散文中得到的印象。他却怎么也难以相信,一再摇头说:“哪会有这么神奇的书?”
沈从文的散文这么神奇有魅力,主要是他用真挚的感情写他熟悉的人。他自己就说过:“我对于湘西的认识,自然偏重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种种状况,我因性之所近,注意较多,也较熟悉。”所以他散文中的人,无论是边塞士兵、山乡农妇、河上水手、吊脚楼里的妓女、横暴的军阀、小镇上的铁匠……都那么栩栩如生。
前几年,我曾求教于沈先生,他的散文和小说怎么写得那么有情调有色彩?
他的回答是:我力求素朴。
素朴看来是与瑰丽相矛盾,但,懂得素朴才更会迭色、分色、运用色彩,达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境界。
缺乏真情实感,还要用华丽的词藻来掩饰,那必然会沦落到虚假、雕琢的可怜处境。那种散文,我们当然不爱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