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补出农业自身发展的活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3
第2版()
专栏:农村经济论坛

补出农业自身发展的活力
马国华
以工补农是发展经济的一项长期政策。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除了国家和地方要对农业增加投资外,更主要的是从乡村企业的利润中提取一部分用以补农。但要真正补出农民种好粮田的积极性,补出农业生产本身的活力,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当前有三种倾向需要引起注意:
一是单纯把解决务工、务农眼前收入的悬殊问题,作为以工补农的根本目的。有的认为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唯一因素,就是收入上的差距,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在于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还很低。以工补农的着眼点,首先要做到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对农产品进行多层次加工增值上。让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使土地上长出来的东西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农民增加收入。如果单纯采用“贴膏药”、“输血”的方法补农,虽然能暂时起作用,但从长远看,不仅不能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而且还会诱发一部分农民的依赖思想。
二是似乎从乡村工业的利润中提取的比例越大,就越有利于农业,越能促进粮食生产。这些人没有看到乡村工业是新兴的产业部门。其中发展快,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就全国来说,目前还不多,绝大多数乡、村还只是刚刚起步,基础很差。所以,以工补农绝不能走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路子。如果不顾企业的实际承受能力,只片面强调以工补农,势必造成抑工济农,以农伤工,使刚刚发展起来的乡村工业停滞不前,甚至陷入极端困难的窘境。从整个农村经济来说,要以工补农,必须先有工业的发展,先有以农保工,工业发展起来了,才能以工促农。否则“以工补农”,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以工补农不能不兼顾工业本身,不能片面追求高比例,不能搞一刀切,经济落后或中等发展地区不能生搬硬套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更不能去大办那些目前尚无力办的“好事”,吃工业,挖工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三是只局限于从农村工业利润中提取资金,而没有把补农的思路放得更开阔一些,更没有去研究农村工业如何端正发展方向,和农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相比农业、工业的优势,除了生产条件好、产品价格高外,最主要的还在于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如果用工业上的有些管理方法和有些人才支援农业,作用并不一定比补贴资金小。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当前不少地方的农村工业在发展方向上同农业缺乏有机的联系,片面追求高产值、高利润,形成了一方面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另一方面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却相对萎缩的畸形局面。工业的兴起,非但没有成为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相反农业却成了工业发展的“包袱”。如果把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真正端正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上来,以农保工,以工促农,良性循环,对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将产生巨大的作用。
因此,要使以工补农真正发挥效益,需要做好这样三项工作:
首先,要积极完善目前的各种补农办法。一、由补钱补物变为奖励、补贴相结合,以奖励为主;二、由单纯补当前投资变为当前与长远兼顾,以长远为主;三、由单纯从生产上补变为生产、服务并重。
其次,要端正农村工业的发展方向,注意加强同农业发展的有机联系,使工业和农业成为一个整体,互补互益,协调发展。
第三,广辟补农资金的来源。当前在抓好集体企业补农的同时,亦应从同务农收入悬殊最大的分散的经商、从工、搞运输、搞第三产业的农户中,适当筹集一部分补农资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