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词讲话(第三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7-27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词讲话(第三讲)
吕叔湘、朱德熙
第三讲 虚字
从前人没有系统地讲语法的,可是知道分别“实字”和“虚字”。这是一个很有用的分别,可是他们对于这两类字没有明确的界说。有人把名词以外的字都叫做虚字,未免包括太多;又有人只把语气词称为虚字,又未免范围太窄。我们这里所说的虚字指一般名词、一般动词、一般形容词以外的词;换句话说,包括副名词、副动词、数词、代词、副词、连接词、语气词,以及“们”“了”“着”这些词尾。
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一则虚字比实字用的频繁。比如吃饭的“吃”,走路的“走”,算是很常用的字了,平均一千字里头能用上几回呢?可是“了”字、“的”字、“和”字这些,一千字里头能用上好几十。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分别,实字的作用以它的本身为限,虚字的作用在它本身以外;用错一个实字只是错一个字而已,用错一个虚字就可能影响很大。《助字辨略》的作者刘淇说得好,“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
可是虚字虽说数目不多,也还有二三百个。这当然不能在一次讲话里完全谈到,只能挑出一些有问题的来谈谈;例如副名词,就可以完全不谈。但是就这少数几十个虚字,也不能每个都全面地讨论,只能“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有的详,有的略,完全看实际的需要而定。
对于实字,我们要辨别它的意义;对于虚字,我们要辨别它的用法。要防备的,一是乱,二是滥。不必用而用,是滥用。该用甲字而用乙字是乱用,就乙字的本身说也是滥用。我们在引言里说过,我们的语言正处在一个变动的阶段。不但实字方面新词新义不断出现,虚字方面也有新的在那里产生,如“对于”,如“在……之下”,也有旧的在那里变化,如“被”,如“和”。一种新的格式的兴起,必然是应合某种客观的要求,但是正因为它是新的东西,没有传统的标准,而厌旧喜新又是人之常情,所以新的格式最容易流于乱用和滥用,也就是我们最应该小心的所在。
第一段 和、跟、与、及、并
和、跟、同、与。这些都是用在联合成分中间的连接词。当然,一类之中既然有这么些个词,它们的用法和意味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和”“跟”“同”这三个都是现代口语里的词,用法相同:“跟”字在北京话里用得比“和”更多,“同”字流行在华中一带,“和”字最普通,文章里最常见。“与”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它的意义和用法跟“和”字等相同,因此一般文章里用得较少,但是文章的标题以及书名之类倒是用“与”的比用“和”的多,大概是因为它原来是文言字,显得庄重些。
这些字都有两个作用。在“你和我都不认得他”里头,“和”字连接平等的两个词,这样用的时候是连接词。在“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转文”里,“你”和“我们”就不平等了,“你”是主,是说话的人,“我们”是客,是听说话的人,这样用的“和”是个副动词,“我们”是它的宾语。自然也有难于分辨的情形,不过大体上是分得出这两种不同的作用的。因此也就会有一句话能作两种解释,例如:
(一)认为对日和约必须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苏联和英国谈判。(期)这里的意思自然是四国共同谈判,可是形式上不能叫人不误会是由前三国和英国谈判,就是因为“和”字有两种讲法。(要避免这个误会,可以去掉“和”字,或是在“英国”底下加“四国”两个字,或是两个办法都用。)“跟”“同”“与”也都有同样的情形。
一方面,这些字有这么两种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即使除去有点方言性的“同”和有点文言气的“与”,也还有“和”和“跟”两个字。假使能让它们分分工,比如说,“和”字专门用做连接词,“跟”字专门用做副动词,不就好得多吗?当然,光是写文章的人这样分辨还是不够的,必得在口语里扎下根,可是这是值得尝试的。
及、以及、并。“及”字也是从文言里继承过来的,可是它跟“与”的意味不同些;因为它本来是“由此及彼”的意思,所以它的前后两头显然有主要和次要或先和后之分。因此,第一,“及”字前后的两个部分不能倒过来;其次,“及”字也不大能用“与”字去替代。“以及”尤其是这样。例如“××及其他”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又如:
(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新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毛)
(三)我们同这些国家做生意以及假设这些国家在将来愿意在互利的条件之下借钱给我们,这是因为什么呢?(毛)
(四)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鲁)现在有时候把“及”用在可用“和”或“与”的地方,把这个有用的区别埋没了,这是很可惜的。至于在这种地方用“以及”,一般人也会感觉不合适,例如:
(五)在老解放区革命经验以及苏联先进理论的融合下……(期)
以上这些字,主要地是连接两个名词或是作用和名词相等的短语。“并”字跟它们不同,专门连接两个动词。例如:
(六)全国中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中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并作出了各种决定。(期)可是因为近来也常用“和”字等连接动词,“并”字就比较少见了。
不止两个部分的时候。“和”的用法(“与”字同)有一个限制:两个部分用一个“和”字连接,三个部分就不用两个“和”字连接,例如“你和我和他”听起来就不顺耳。当然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可是我们知道语法的习惯是很顽强的。遇到这种情形,有三种应付方法。第一种是传统的办法,就是索性都不用连接词,例如:
(七)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留学生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毛)第二种办法是模仿欧洲语言,只在最后两个部分中间用连接词,例如:
(八)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毛)第三种办法是把“和”“与”“及”,甚至“并”,以及逗号,错杂起来用,例如:
(九)堆满了贵重器材,炼铁炉零件,各种型钢和整箱的机器以及送风机,洋灰搅拌机和车床等。(书)
(十)为本校培养能够掌握马列主义和俄文,及精通体育理论与技术的体育教员。(期)前两种办法都不坏,只有第三种办法显得手忙脚乱,有点要不得。(九)除了连接方法杂乱以外,还有一个毛病:“贵重器材”是总括下面几项的呢,还是和那几项平等的?又,既有“送风机”等个别的种类,那末“整箱的机器”是些什么机器也应该说明。(十)是分两个层次的。“掌握”和“精通”可以用“并”或“和”来连接,都比“及”字好;另外有一个“和”和一个“与”,也应该改归一律。
不用连接词而重复动词。这也是处理许多平等的部分的一种方法。例如:
(十一)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毛)
(十二)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论是共产党的大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毛)
(十三)想用石川岛工厂新出厂的重坦克的轧轧声,想用迁政信大佐的杀人经验的总结报告,想用小军官藤田受宠若惊的笑声来壮壮胆,那有什么不可以呢?(期)这倒不一定是因为不能用别的方法来处理。(十一)可以用“和”,(十二)可以光用逗号,现在重复动词是为了加强语气。只有(十三),三个部分的字数都比较多,加在一块,把“想用”和“壮壮胆”隔得远远的,念起来吃力,重复“想用”可以补救这个缺陷。
名词、代词以外各种词语的联合。“和”和“与”原来都是只连接名词或代词的。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形式,在文言里往往能用“而”字来连接(也有不能用的),现代语里就不能不要求“和”或“与”来代劳了。形容词的问题比较简单,大率可以不必用“和”或“与”。例如:
(十四)斯大林同志的工作作风是异常迅速和精确的。(报)
(十五)但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挑战行为,是自从美国武装侵略朝鲜遭受挫败以后才更加公开和变本加厉起来的。(期)(十四)可以用“而”。(十五)意思有深浅,宜于用“并且”。
至于动词和动宾短语能不能用“和”或“与”连接,就要看情况。一般地说,如果两个动词或短语同时和另一个成分关联,就可以用“和”字把这些动词或短语连接起来。我们竟不妨说,它们所以能联合,是依靠那另一成分的力量。例如:
(十六)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则是不会的。(毛)
(十七)五个工会提出了要求重开国际管制原子能谈判和禁止并销毁原子弹的提议。(报)
(十八)日本领袖椎野悦郎著文号召全日人民起来为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和争取缔结全面和约而斗争。(作)
(十九)必须经常注意防止和清洗自己内部的尾巴主义……(报)
(二十)配合当地政府发动与组织中西医和助产士,参加秋季种痘工作。(期)(十六)的两个短语联合起来做“不会”的宾语。(十七)的两个短语联合起来做“提议”的附加语。(十八)的两个短语联合起来做“为”的宾语。(十九)(二十)的两个动词联合起来共管一个宾语。这些句子都叫人感觉顺适,尤其最后两句已经是很有势力也很有用的一种新兴句法。
可是如果两个动词或短语仅仅共有一个主语,我们就觉得不顺。例如:
(二一)大人的动作要敏捷,不损伤小孩,和不使他着凉。(期)
(二二)团内没有展开婚姻法的宣传,和帮助李桂解决这个问题。(期)
(二三)五年多来,他欺骗,他出尔反尔,他使用暗杀和最后大规模地杀人越货。(期)(二一)只要去掉“和”。(二二)“和”改做“也没有”。(二三)“和”改做“,”,“最后”后面加“还”。
比较以上两类例句,我们还可以悟出一个道理:这个可以“借势”的另一成分好像必须位置在“×和×”之后,主语在前,就借不了他的势。
能否联合和怎样联合。两个词或短语能不能用“和”字连接,首先要看意思能否合得到一块。例如:
(二四)青年人要掌握知识和学习的重要及方法。(作)这一句的毛病多得很,不但是知识不能“和”学习,重要不能“及”方法,并且不能交叉起来,说“知识”也有“方法”,更不能用“掌握”一个动词连贯下去,说“重要”也能“掌握”。这完全是看中了“什么和什么的什么和什么”这么个时髦句法,填公式似的往上填。幸而这个句子是出于一位初中少年的笔下,否则真是难于原谅了。这一句勉强改做“青年人要认识知识的重要,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看形式是否平衡。形式不平衡的例子常常遇得到,如:
(二五)它一方面表现在农民迫切需要翻身和土地。(期)
(二六)在动员青年工人学生参加干部学校和秋征时,不法地主又造谣威胁工人和农民。(期)这两句里都是用“和”字连接短语和单词,是站不稳的。这类句子最好应用前面说过的重复动词的办法。(二七)改为“需要翻身,需要土地”。(二八)改为“在动员……的时候,在秋征的时候”。
这类句子,又往往会产生歧义,这是比形式不平衡更大的毛病。例如:
(二七)由于当时领导上的缺乏经验与错误,起义军在潮汕曾受了挫折。(期)
(二八)代表们为了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期)(二七)的歧义是:(甲)“缺乏经验”与“错误”,(乙)缺乏“经验与错误”。(二八)是:(甲)“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乙)增进民族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当然不难判断,但是写文章的人有责任不叫读者多费不必要的心思,所以这两句应该修改。(二七)去“的”字,改为“缺乏经验,犯了错误”。(二八)去“互相”。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