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这家公司为什么长期“联”而不“合”?——对洛阳轴承工业联营公司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6
第2版()
专栏:

这家公司为什么长期“联”而不“合”?
——对洛阳轴承工业联营公司的调查
本报记者 董焕亮
河南省洛阳轴承工业联营公司是1980年经原一机部和省政府批准组建的。这个公司既包括我国大型骨干轴承企业之一的洛阳轴承厂,又“装进”了省内二十三个地方轴承企业。五年多来,公司所属企业始终未能实现专业化协作,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名为“联合”,实为“捏合”,没有形成真正的经济实体。如何把这类用行政办法“装口袋”式地组建的公司改建成有活力的经济实体,是当前发展横向经济联合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洛阳轴承公司组建以来,由于骨干企业在技术、管理、人员培训和销售渠道等方面扶植、帮助了地方企业,促使十四个地方企业扭亏为盈,全公司经济效益得到提高,1985年比1981年实现利税增长76%。但是,因为大部分所属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未改,公司内部以小挤大、重复生产,“内耗”也很大。去年,该公司所属的地方企业生产的轴承,百分之七八十在品种规格上与洛阳轴承厂的重复,其中八个型号的轴承分别有十二家到十五家企业同时生产。因为生产批量过小,十八家地方企业原材料消耗占公司总成本的85%以上。生产组合方式的不合理,已严重阻碍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造成洛阳轴承公司所属企业“联”而不“合”的症结,在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在生产计划上,洛阳轴承厂的任务由“条条”下达,地方企业则由“块块”安排。为了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各家企业争干产值高、易加工的产品。为了改变这一不合理状况,1981年,该公司曾统一制订产品分工目录,结果被所有的企业婉言拒绝,只得束之高阁。
——在财务上,二十三个地方企业分属河南省十四个地、市、县管辖。由于地方财政实行“分灶吃饭”的体制,各地从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出发,不惜重复投资,“一窝蜂”地增加利润高的品种的生产能力。
——物资供应渠道分作三股:有的由中央主管部门直接供应,有的由省里供给,有的由所在地、市、县调拨。公司成立章程规定,将统配物资统一划拨公司安排,但因物资部门不同意而未能实现,致使公司统一组织专业化生产失去物质保障。
洛阳轴承公司的同志回顾公司走过的道路,认识到,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必须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和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按照“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把公司重新改组成具有内在经济联系的企业集团。
一是按实行专业化协作的要求改组公司。拟由洛阳轴承厂、向阳轴承厂、东风轴承厂、洛阳轴承保持器厂和洛阳轴承专用机床厂组成紧密联合的经济实体。将洛阳轴承厂的五个系列产品和部分零件、专用机床拿到其他四个厂,组织专业大批量生产。对原公司内其他企业,则由洛阳轴承厂等继续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待具备专业化协作条件后再加入经济实体。
二是发展跨省、跨行业的联营组织。去年,洛阳轴承公司同新疆轴承厂建立联营关系,在大西北扩展优质轴承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又同外商合资在深圳建立了华洛轴承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五百万套小圆锥轴承出口。今后,要逐步扩大横向联系,包括同冶金企业建立协作关系,增加轴承钢的供应。
三是改革物资供应办法,实行原材料统筹分配。随着企业下放,原由机械部和河南省直接分配给公司所属各厂的统配物资,将改由公司按照专业化分工生产的需要进行分配。
四是实行公司内部资金融通使用。公司除统筹用好计划部门拨给的技术改造资金和银行贷款外,还准备吸收各企业的资金,试办内部银行,建立各项专用资金,进行资金融通和互助,以期加速各企业的技术改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