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重入敦煌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6
第8版()
专栏:

重入敦煌境
叶楠
1981年夏天,一个金黄色的夏天,我和吴贻弓是在河西走廊度过的。那是一个难忘的夏天。我们穿过戈壁瀚海,最后抵达敦煌莫高窟。当时这里没有客舍,然而居住在这里的外来各界人士,竟有百人以上。我们中间有教授、画家、作家、导演、音乐家、文学艺术专业的学生,也有地球物理和电子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一起生活、学习。这里象一所学校,所有人都是学习敦煌文化的学子。虽然生活条件艰苦,然而我们过得很充实,很快活。璀璨的艺术瑰宝,满足了我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
在莫高窟的日子里,我们和甘肃艺校的一群十一二岁的舞蹈班学生在一组。他们的老师高金荣女士立志开创一门敦煌舞蹈课程,千万尊彩塑和无数幅壁画,就是他们的课本。在洞窟前昏暗的灯光下,几十双明净无邪的黑色的眸子,在闪烁,在摄取每一方寸画面。他们是幸福的,在他们幼稚的心灵上,涂抹上瑰丽的梦一般的色彩。我们成为朋友和“同学”。当我们要离开莫高窟的前夕的夜晚,有幸欣赏了孩子们的舞蹈,是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这只不过是敦煌舞蹈的雏形,或者说是简短的敦煌舞语汇。然而,却“语”惊四座,新颖、动人,我们被带入依稀的梦境,这是美妙的敦煌之梦。事隔多年,孩子们婀娜多姿的舞蹈,鲜明地留在记忆中。在孩子们中间,有一个最令人瞩目的女孩,她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优雅适度,袅娜动人,给人以一种含蓄端庄的美。她的名字叫王红,当时仅是一年级学生。
五年后的今天,我又在首都的舞台上,看到他们的表演。他们是应几个学术单位邀请来京的,向首都文艺界学术界汇报他们学习创造敦煌舞的成果。虽然他们表演的是舞蹈的基本动作和组舞《敦煌梦幻》,但它又一次激动了我。孩子们都长大了,我完全不认得了。但是,我并不想让他们一个个重新说出名字。我想自己去辨认他们,我相信能找到熟悉的“同学”。果然,他们一起舞,我就辨认出每一个人来。首先,我找到了王红。我是从他们的舞姿的气韵差异分辨出来的。她依然是佼佼者。
我国的古代舞蹈是个什么样子,只能从诗文、壁画、彩塑、石砖刻和陪葬俑中看到一些端倪。造型艺术,如敦煌壁画、彩塑,让我们看到多姿的形象。然而却是凝冻了的舞蹈,而且是古代画师、雕塑匠的再创造。感谢甘肃艺校师生辛勤劳动,让这些凝冻着的舞姿活起来,把不连贯的舞蹈音符重新连结,谱写出美妙的旋律。也感谢他们又一次引我进入“敦煌梦幻”——美的梦幻。
祝孩子们拉起敦煌舞的风帆,启航,一帆风顺。(附图片)
右上图:“妙音反弹”舞姿 李绍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