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经济学的争鸣和经济学的繁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8
第5版()
专栏:

经济学的争鸣和经济学的繁荣
厉以宁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宣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都需要有勇气经济学同任何一门科学一样,它的生命在于创新。在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创新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论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科学的理论,它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而发展的理论。以经院式的态度来对待经典作家的著作,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公式和结论奉为永远不变甚至不容怀疑、不容补充和修改的教条,这不是维护马克思主义,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于社会主义实践,由实践赋予它以活力,并由实践来检验。实际生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来研究经济中的新问题,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不能设想我们能够脱离经济生活的实际而把经济理论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我们需要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但我们决不能认为唯有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注释和解说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研究者的研究课题。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研究者应当面对现实,深入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研究课题,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主攻方面。
本着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负责,对科学负责,从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本身负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阐释过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来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已经阐释过的问题,如果我们感到需要结合新的情况而重新研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曾出现过的新的术语、新的范畴,经典著作中不曾采用过的新的方法、新的计量技术,如果它们有一定的科学性,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一切完全是正常的情况,因为我们不应当把自己限制在经院式的研究中,我们也不想把自己变为这样的研究者。
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和宣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都是需要勇气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不被别人所理解之处。但如果我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只有向前发展才富于生命力,意识到只有依靠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实际问题,才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进,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勇气。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更需要有大胆探索的勇气。
对于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难道还有比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比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更值得去从事的么?
经济学的创新与经济学的争鸣是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集体智慧的成果,是永无止境的
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内的创新并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任务,也不是个别人所能够完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作为紧密结合实际的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依靠集体智慧的积累而不断发展。任何个人的研究总离不开前人的研究工作及其取得的成果,也离不开同时代人在各方面对他的直接和间接启发、影响和帮助。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某些专家在经济学的创新中作出自己的突出贡献。
经济学的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创新和争鸣是不可分的。只有在争鸣的学术环境中,集体的智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关一系列经济学问题的讨论,最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谁也不要轻视这些年来在经济理论界围绕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之间关系等等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讨论和争论,它们对经济学的创新起到了有益的作用。就象万里长江一样,它的源头可能是无数细小的溪流,从发源地开始,直到注入大海之前,它容纳了多少条大河,而每一条大河又是由数不尽的小的支流汇成的,而任何一条支流的源头,也都来自细小的溪泉。经济学的创新过程不正是这样么?
回顾一下近几年来的情况,在经济理论界有过多少回讨论,多少篇文章,多少种建议和意见,多少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汇集到一起,最后才逐渐使某些经济学问题条理化、理论化、规范化,才使人们对某些经济学问题的认识达到比较新的境界。在这个创新过程中,离不开争鸣,离不开学术观点的交锋,离不开批评和自我批评。但经济学的创新过程同江河入海不一样。江河以入海为尽头,而经济学的创新则是无止境的。创新无尽止,也就要求争鸣的学术环境永远存在。
近几年来,我们不都在报章杂志上发表过长短不一的文章么?我们不都参加过“六五”计划、“七五”计划的学习和讨论么?我们不都参加过城乡社会经济调查,写过工作报告、调查材料、政策建议么?更普遍的是,我们不都在各自的工作部门和单位就当前的经济问题谈过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么?总的来讲,这几年来经济理论界在某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开展了一些必要的、有益的讨论,对经济建设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就整个学术理论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更好地实行双百方针,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才有利于经济学的繁荣和创新。
在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不同学派,将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共同作出努力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内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还需要继续大胆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将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出现持有不同学术观点的各个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学派。学派的划分不仅是分析方法的区别,并且主要不是分析方法的区别。学派的划分首先要依据理论观点的不一致。理论观点的不一致,分析方法的不一致,从而政策主张上的不一致,三者是统一的。但理论观点的不一致最为重要。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各个学派的理论观点的不一致,并不涉及它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态度和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态度。各个学派在这些方面是没有分歧的。理论观点的不一致主要是指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过程有不同的解释,对影响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有关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以及对若干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产生原因和演变趋势有不同的见解等等而言。
这里所说的各个学派的分析方法的不一致,主要是指它们在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时,侧重于这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还是那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比如说,怎样看待数量分析方法,是否采取经济计量模型,是否重视社会心理分析、历史因素分析、经济伦理分析等等。
这里所说的各个学派的政策主张的不一致,主要是指各个学派在研究政府对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的调节时,主张采取哪一种调节措施,在研究社会主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时,主张实行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比如说,是财政调节更重要呢,还是金融调节更重要?价格改革的步子大一些呢,还是小一些?资金市场的开放以何种程度为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又以何种程度为宜?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以紧缩政策为主,还是不需要采取紧缩政策,等等。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领域内所出现的各个学派之间的争论,不是什么“以无产阶级为一方,以资产阶级为另一方”,或“马克思主义为一家,反马克思主义为另一家”之争,而是大家都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投入劳动,付出心血。经济学的争鸣是经济学繁荣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各个学派将在讨论中充分交换意见,互相取长补短。这种学术气氛将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作出应有的贡献。
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应当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讨论的环境,使经济学工作者增强信心
经济学工作者不能忘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赋予自己的使命,不能丢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当某个作品、某种观点受到别人批评的时候,当别人指出了其中的错误,指出其中有经不起实践检验之处的时候,应当有勇气承认,并修正自己的不正确之处。在讨论中,难免有一些不实事求是的批评,经济学工作者也应当正确对待。气馁和抱怨都无助于进一步钻研。
对于意识形态的主管部门来说,有必要在学术讨论的环境方面为经济学的争鸣创造条件。有关部门的领导人,以学术研究者的身份平等地参加讨论和争鸣,有助于学术讨论的深入,并且为学术讨论创造良好的气氛,这是应当欢迎和提倡的。如果采用行政手段,对学术争论横加干涉,甚至进行粗暴的批判,就会给学术研究和讨论造成不好的影响。对于正在讨论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问题,谁最有资格来评判?归根到底,不是某个权威,也不是以往著作中曾经有过的解释,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实践的检验将作出公正的判断。然而,对于经济学争论的实践检验,往往是需要一定时间间隔的。这称做“经济学验证的滞后”。不了解“经济学验证的滞后”,而以权威自居,匆匆作出结论,对经济建设和对经济学发展本身都没有什么好处。即使是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观点,也应当通过学术讨论,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我们要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在工作中,经常有些人什么工作也不干,什么主意也不出,而一旦他们认为在工作中出现某些错误时,这些人却成为最有发言权、最有资格去指责别人的人。这当然是不正常的。在经济学研究中,也会产生同样的现象:平时,有些人不研究现实问题,不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却成为最有资格去批评研究现实的人的“正确观点的代表”。这难道是正常的吗?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再出现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