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翻译工作的发展和面临的新课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8
第5版()
专栏:

翻译工作的发展和面临的新课题
姜椿芳
在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新时期,翻译工作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新课题。
现在翻译工作的范围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扩大了,在每一个学科、部门、领域差不多都有翻译工作,而且对专业化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内各民族之间的往来联系日趋加强,翻译工作更是必不可少。
随着这种新形势的发展,翻译量增加,翻译人员的队伍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大约有五十万名翻译工作者,其中科技界的翻译人员占半数以上。翻译量已不能用几十万几百万的字数来计算,往往要以亿来计算,有些重要工程的资料和图纸要以几十吨几百吨来计算。
翻译量的增大和翻译队伍的扩大,在翻译工作者面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怎样在翻译质量上适应这一急剧的变化。首先是外语人才的培养。建国以来,外语学院和大学外语系培养的外语学员十五万人左右,其中做专业翻译的人,约在半数以上,这是不能适应客观需要的,在质量上也有待提高。不同语种和小语种学员的培养,需要合理调整。某些语种的毕业生,特别是若干小语种的毕业生,分配不出去,大多数改做别的工作。小语种的人才有特殊需要,不能因为一时分配不出去,就不继续培养新人。一般的解决办法是,学大语种的学员,要学习一两种小语种,已学好小语种的学员,要进修一种大语种,不同的人材要储存,适当使用。
翻译人材不能只在外语上下功夫。外语水平固然是主要的,汉语的学习也很重要。翻译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互相传译,外文好而中文差,无论笔译和口译,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目前出现的主要缺点是大多数外语工作者的中文水平不高,本国、本族语言不能很好掌握,翻译时表达能力就受到很大的限制。理论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如此,科技论著的翻译也是如此。有些科技论著的翻译文字,相当明显地暴露出这种缺点。在口译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况。除语文水平之外,相当突出的缺点是翻译人员的一般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水平不高。
翻译的语种多,大语种有英、俄、法、西、德、日、阿等语言,小语种就更多了。国内少数民族,在蒙、藏、维、朝、哈、壮、苗等语言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少数民族的语言。同在一个“翻译”的大旗下工作,语言知识及其特点却是大不相同的。
学科、部门、领域的区别更为复杂,专业知识也各不相同。懂一种语言,不一定既能做经济、科技的翻译,又能做文艺领域的翻译。不同的领域,语量不同,术语不一,基本知识也相异。另外,翻译的行当和技能也是多样化的,笔译与口译不同,能做笔译的不一定能做口译,反之亦然。要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对翻译者的要求更高。
范围广阔、种类繁多,以及方式各异,形成了翻译工作的重重困难。而要克服这些困难,最主要的还是业务水平的提高。
有些单位的领导或社会上一般人士不理解这些困难,甚至有人认为,只要你懂得外语,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翻译。学会一种外语并且能很好掌握,已经不是易事,再要求翻译者“万能”,就完全不符合实际了。因此,让人们更多地了解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艰苦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从历史上说,翻译工作从来就是贯穿人类历史、社会发展、文化繁衍的一项从不间断的活动。有人说,世界各国的文化就是翻译的文化。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
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国各族人民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翻译活动,在他们之间,没有翻译就没有交往,没有交往就不可能有发展。我国古代就有了翻译工作,语言不同的各民族,或比邻或杂处,交往必有舌人译官。后汉就曾翻译印度传来的佛经,晋、隋、唐各代都有大规模的译经事业。佛经的翻译自后汉至北宋,亘延一千多年而不绝,是世界翻译事业中罕有的现象。明初有四夷馆之设,主持翻译工作,明末翻译介绍阿拉伯和西方的天文、数学、医学,翻译从宗教领域转到自然科学。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都提倡向西方学习,于是又重振了翻译之风,严复、梁启超等都致力译事。“五四”前后,翻译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外,又向文学艺术方面开拓,出版各国名著,繁花似锦。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虽然根据地的物质条件极为困难,还是想尽办法从事经典著作的翻译出版,用马列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国后很快成立了经典著作的编译局,译出了马恩列斯的三大全集。文史哲经和科技的翻译工作也进入新的阶段。没有这些规模宏大的翻译工作,科学文化事业就没有今天繁荣昌盛的局面。
欧洲文化的发展也和翻译工作紧密相联。基督教从犹太国向外传播后,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了希腊文、拉丁文,从此欧洲出现了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学,包括荷马的史诗等,竟被排挤、被摧残,政教合一统治了欧洲差不多十个世纪。八世纪阿拉伯人在巴格达设立译书院,把欧洲特别是古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翻译过去。到了十四世纪,欧洲人又从阿拉伯人那里取来失传的旧著,加以翻译或重印,开始了反宗教、反专制的文艺复兴时期。十五、十六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鼎盛之后,市民阶层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工业开始发达。十八世纪中叶,启蒙运动思想家狄德罗主编的《法国百科全书》,宣传反对宗教神学、封建专制的唯物主义新思想。欧洲各国迅速翻译出版这部百科全书,广为传播,掀起法国十八世纪末叶的资产阶级革命,然后全欧洲卷入这个大革命洪流,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可见,翻译工作在历次社会大变革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在国内和国外,都有人提出要建立翻译理论,建立“翻译学”。外国有不少关于翻译理论的专著需要迅速翻译出版,中国从佛经翻译开始经过“五四”前后的许多翻译经验要加以总结,为建立翻译学这门科学,我们还需进行巨大的研究工作。
翻译工作者协会的成立,全国代表会议的召开,是团结全国翻译工作者的重要措施。团结起来,进行各项与翻译有关的研究工作。除政府教育部门培养外语人才之外,也进行有计划地培训专业人才和提高业务水平的工作,进行学术讨论,经验交流,和国外开展学术交流,出版刊物,翻译理论专著,都是全国译协和各地译协的中心任务。
翻译工作者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新形势下,还要做更多的工作,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建设,为使我国的经济生产、科学文化事业达到新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