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南共联盟机关刊物赞扬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改革成果令人鼓舞 对外开放政策不可缺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8
第6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南共联盟机关刊物赞扬中国经济改革
中国改革成果令人鼓舞 对外开放政策不可缺少
据新华社贝尔格莱德5月18日电 南共联盟机关刊物《社会主义》杂志1985年第十一期发表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署名文章说:“中国的伟大事业开始了,而且取得了初步的令人鼓舞的成果。中国正在顽强地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也在潜心研究所有人的经验。在中国面前展现了一切前景:将对中国的整个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切实地进行彻底的改革。”文章摘要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年来,建立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和比较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度过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的、有时是破坏性后果(现在还仍然强烈地感到)的几乎长达二十年的“左倾”时期。
由于取得了成绩和沉痛的教训,有时还作出了最大的牺牲,因而使中国人学会了应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是说,确定了应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8年举行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发展中国经济的新思想和新的解决办法。首先确定优先发展农业,这实际上就是目前中国经济改革的开端。
从1978年开始,中国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制”,完善奖励制度,尊重按劳取酬原则,生产者成了管理者。这样就消除了原来制度中的两个主要弊端,即管理上的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目前家庭承包形式已占农户的90%。
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业丰产了。农业中商品生产发展起来,农业活动、农村工业和商业变得多样化起来。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工业必须进行改造,使之面向农村和农民的需要。
同时,中国只有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才能实现它提出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已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关于改革经济体制的决定。
经济改革的关键是恢复企业的经济活力,尤其是大中企业的经济活力。这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扩大企业自主权;第二,保证就业者成为管理者的地位。
中国强调经济改革不以任何方式削弱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造陈旧的和僵硬的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市场将不取代计划经济,而是使之更加合理化。
在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同时也采取灵活政策。企业有权选择经营方向。这样经过改革的中国的经济体制既非完全是市场经济,也非僵硬的指令性的中央计划体制,而是整体计划和经济管理相结合、规定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1978年中共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政策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政策使中国有可能利用外国的现代化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为此,中国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通过这些特区引进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信息和管理知识。
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的经济逐渐形成一个开放型的自力更生的体制。在这样一种体制下,整个国民经济计划以及整个生产和消费过程的发展都将基于长远目标的基础之上,并以全世界作为自己的基础。中国强调自力更生原则保证了对外经济活动有利于中国的利益和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在五年的改革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抉择,这是不足为奇的。中国人在决定进行彻底改革时已意识到这一点。在这样一个仍然落后并有十亿人口的国家里要进行改革的确是艰巨的。除了预见到的问题和困难外,还会遇到未能预见到的问题和疑虑。从一个严加控制的、用行政手段管理的经济体制过渡到灵活的计划—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要求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彻底的改革,在认识上和行动上彻底转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