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阅读
  • 0回复

时代的正气歌——读杨贵云两部“洪水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8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时代的正气歌——读杨贵云两部“洪水小说”
陈朝红
杨贵云的两部连续性的中篇小说:《汉江,记住这个夜晚》、《陕南的天,中国的天》(分别载《长江》文学丛刊1984年4期和1985年5、6期合刊),都是取材于1983年7月31日陕南安康遭到毁灭性洪水灾害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这类抗洪斗争题材,既不时髦,又无刺激性,这几年不怎么时兴了。若照时下流行的那种文学要“淡化”时代、“淡化”社会的论调来看,写这样贴近现实的“洪水小说”,真是费力不讨好。杨贵云为什么没有被这类“淡化”论所困惑,宁愿“自讨苦吃”呢?根本的原因是生活的教育,时代的激励,是一个作家的责任感驱使。作者说,他是在到了安康灾区,面对着举世罕见的洪灾所造成的“一部毁灭史”,亲身感受到了人民抗灾的悲壮斗争和全国各地对灾区大力支援的感人事迹,心灵被深深“震撼”了。这两部小说,熔铸了作家真实的生活感受和饱满的革命激情,体现出一种可贵的社会责任感。
这两部作品,不单饱含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质朴的、真实感人的力量,而且作家对这个常见的题材,从思想上进行了新的开掘,艺术上也有新的探索。小说《汉江,记住这个夜晚》描写特大洪峰入城前几个小时内全市性的大疏散大转移和洪水入城后数万人被洪水围困这一夜间的情景;《陕南的天,中国的天》则描写在洪水洗劫后城市荡然无存的最悲痛、最沉重的二十天里,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抗灾斗争。作家没有单纯地、孤立地去表现这场人与自然的突发性斗争,而是把斗争置于八十年代中国的大时代环境下,把它与当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特别是与改革中市委领导班子新旧交替、权力移交所牵动的各种复杂矛盾始终捆结交织在一起。作家不仅在宏大的规模上展现了这场气壮山河的斗争全貌,为真实的历史事件留下一部形象化的记录,而且以洪水考验作为一个特殊的聚焦点,去透视时代的风貌,去照亮我们党和人民的真实形象。
安康受灾,卷进千家万户,牵动四面八方,辽阔的国土发出强大的回声。作家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之中,把笔伸进了大到中央各部门、小到一个街道幼儿园的广阔复杂的生活领域。各式各样家庭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各种各样人们的命运遭际、喜怒哀乐,在作品中交织撞击,起伏跌宕,铺展开一幅幅气势悲壮、丰富多彩的抗洪图。而跃动在这幅图画中的,并且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人们心扉的,是这样一个生气勃勃的思想: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是和祖国、和亿万骨肉同胞的命运血肉相连的。这一切,本来在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可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它曾蒙上了尘埃,有些人对此也看不清楚,渐渐淡忘了。但是,一到严峻考验的时刻,它必然会发出耀眼的光彩,具有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策作用。作家从安康遭受灭顶之灾这场人间惨剧,透过眼泪、鲜血、死亡和劫后满目疮痍的大地,发现了生活中这真正具有生命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热情地歌颂了党和人民血肉相联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得到恢复和发扬,深刻地揭示了我们人民心中蕴藏的不可摧毁的社会主义信念,因而使这个作品在易流于一般化的题材中写出了新意。
作家在作品中并不停留于单纯纪事,以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材料去赢得表面的艺术效果,而是注重写人,把笔墨主要集中在各种各样人物的性格、命运、灵魂的刻画上。作品中写的人物很多,作家往往把人物置于生与死、公与私的严峻考验中,情与理、悲与喜的内心冲突中,以及勇敢与怯懦、高尚与卑下的对照比较中,或通过强烈的行动,或通过感人的场面,或通过生动的细节,以突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揭示人物的感情波澜。而且人物现实的活动往往又与其身世经历的简洁回叙多层次地穿插交织在一起,显示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和思想的历程。作品中的不少人物都勾画出了比较鲜明的性格风貌,如力挽狂澜、刚毅果断、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市长苏少镇;权迷心窍、灵魂卑劣、在严酷的抗灾中还念念不忘在上级面前表现自己、为争夺权位而钻营“拚搏”的副市长马宗朴;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和使城市免遭疫病袭击而视死如归、克尽职守最后以身殉职的解放军营长杜达;年轻健美、热爱生活,但为保护国家财产决不擅离职守,最后把保险箱和自己身体一起捆在大树上迎击洪峰的售货员马星星;心地善良,自己没有孩子,在洪水中挣扎时始终把别人的孩子举出水面的保育员林素芬;生活清苦、外表象个“寒伧的小老头”,哪里遭灾就奔赴哪里,“去和死神争夺一个城市,争夺几十万人”的防疫专家钟维廉,等等。特别是市委书记辛汉土的形象,写得更为丰满,较充分地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感情变化。
根据题材内容的特点,作家在艺术结构和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作家采用了既有新闻纪实性特点,又有艺术的概括、虚构和想象的报告式小说的写法,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展开了众多人物的活动和繁复的生活画面。整个作品是在紧张逼人的气势中展开的,笼罩着浓重的悲剧氛围,作品糅进了有关灾情、水文的真实数据、资料,构成了一个较为和谐的艺术整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