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文学评论也要提倡可读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8
第7版()
专栏:文艺评论

文学评论也要提倡可读性
朱向前
常常见到创作界的朋友们一边把评论刊物翻得哗哗作响,一边皱着眉头问:评论文章什么时候才能更有可读性呢?面对着有些每一个字眼都散发出“理论气”和“逻辑味”的深邃庞大的评论文章,不少人读得头晕,甚或中途却步,乃至敬而远之。其结果,只有和诸多真知灼见者失之交臂了。
如果说,有些作家和读者不大习惯于读这种高度概括的大文章,是出于思想的懒惰,是一种不幸的话,那么,倘若我们的评论家能在这种“大文章”的概括性、科学性、深刻性里面,再加上一点可读性,是否可能减少一些人的“不幸”呢?我们看到有些文章,或以逻辑严密、思辨有力、语言明快取胜,或以立论独到、内容充实、行文简洁见长,深刻而不深奥,科学而不死板,比较而言,都还是相当可读的。又譬如一部分有丰富创作实践经验的作家写起评论来,或在幽默、智巧、风趣、俏皮里见出理论的高度和深度;或在新颖活泼的文体和情采斐然的语言中,点出创作甘苦和艺术真知,都同样使人读得饶有兴味而又获益匪浅。生动可读的评论文章并非一定要以牺牲理论的科学性和深刻性为代价,它不过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而已。事实上,理论也决不应该和艰涩、枯燥之类划等号,如果非划不可,那也只能说是理论的“不幸”。因此,把评论文章深刻的理论性和生动的可读性看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大可不必的。
至于怎样改变这种状况,法子是多种多样的。明晰严谨的论证也好,幽默机智的思辨也好,都能使人喜闻乐见,一睹为快。又比如可以多搞点形象思维,与作家找共同语言,学鲁迅、茅盾、老舍等寓理论于形象之中的批评法。譬如茅公这样表述他对《狂人日记》的读后感:“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和愉快。这种快感正象爱于吃辣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读〈呐喊〉》)。因为有了“味觉”的“通感”,寥寥几句,便把《狂人日记》以及鲁迅作品的风格和个性评析得贴切深刻而使人过目难忘。再比如还可以古今融汇,中西结合,在形式上推陈出新,搞点多样化。象中国传统的小说评点,固然精于微观赏析而疏于宏观把握,有时失于琐屑,但它在思维方式上符合民族习惯,注重直觉悟性;在评论形式上活泼自由,无拘无束,结合大量实例,帮作家领会妙处,教读者品尝“味道”,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在这种传统的直觉的批评框架中,注入现代的理性分析等活力,将其改造成一种崭新的小说评论形式。此外,我们还可以讲究评论的文体,追求评论的个性,等等……
为了使我们的文学评论获得更旺盛的生机,请评论界不论操持新的还是旧的批评方法的评论家们,一起来提倡并实行文学评论的可读性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