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时间争夺战——张质彬指挥平顶山帘子布厂建设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9
第2版()
专栏:

时间争夺战
——张质彬指挥平顶山帘子布厂建设纪实
新华社记者 陈子林 陆笑萍
今年3月1日,是投产才两年多的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大喜的日子:二期工程开工兴建,我国将出现第二座锦纶帘子布厂!人们相信,它将要比第一座建设得更快,因为,除了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还有,二期工程的指挥者,是原平顶山市委副书记张质彬,这个老将在指挥帘子布厂几年的建设中,是争夺时间的胜者。
1980年11月,距离中日合同规定一期工程竣工期
限只有11个月……
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是一座引进日本全套技术设备的大型工厂,按照中、日双方签订的合同,它必须在1981年10月27日完成施工、安装和调试工作。指挥这项工程建设委员会的主要领导成员,有的在工地上转了几转,感到困难重重,打了退堂鼓;有的过不惯工地艰苦生活,回郑州“遥控”指挥了;还有人一开始就打算“延期半年”,说:“这是国家重点工程,资金有保证,材料有来源,施工力量不足,延长半年能不批准?”
1980年11月,工程打桩开工八个多月了,主厂房还没有完全结顶,土建、安装工作量还有一大半,这样拖下去,国家有关部门只能忍痛把这个项目砍掉。
在这个紧要关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派张质彬来主持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工作。这位曾当过郑州市委工业部长和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算得上多年的“老工业”,深知合同工期的严肃性,一种紧迫感占据了他的心。他到了平顶山,工委把他安排在市宾馆,可他却住进了还未竣工的厂招待所。
张质彬上任后,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召开了“指挥会议”,他说:“从现在起,必须按合同工期最后一天朝前安排施工进度,严格按网络计划施工。作为这项工程的指挥官,宁可累死在工地上,也不能让建设大业误在自己的手中!”
一位负责人站起来说:“在这短短时间内建成这么大的厂子,时间太紧,我们干不了!”
“干不了也得干!”张质彬坚定地说:“工厂推迟半年建成,不但国家要少拿三千多万元的税利,而且有失国家的尊严,有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大家沉默了。他又说:“我们不是常讲为国争光吗?那就请体现在行动中吧!”
会议决定按合同工期完成建设任务,它得到了纺织工业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和平顶山市委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职工的拥护。施工部门加强力量,加快施工进度,本来准备春节回家探亲的职工也毅然留了下来,大年初一整个建设工地上“满勤”,前来探亲的家属也上了工地。春节三天假日中干了五天的活。
要保证整个工程按期完成,“三通”工程还须再提
前两个月
整个工程在按合同工期排列的计划顺利进行。如果各个环节都不出意外,按期完成是没有问题了。但是,要是有哪里出点意外呢?张质彬一阵紧张,他请专家测算后,征得工委其他领导的同意,决定将通水、通电、通气的“三通”工程完成的时间,再提前两个月。
“我们已经开足马力了,再提前,完不成!”有人表示异议。
“‘三通’工程由我直接指挥。完成不了拿我是问!”张质彬立下“军令状”。
他首先向提供“三通”设备的全国一百多家工厂求援。他发现郑州纺织机械厂提前交货有困难,接连三次赶到厂里帮助组织力量突击。他得知省内还有三十家工厂承担的配套设备计划还未落实,就把各家领导请到平顶山,由省里当时主管工业的岳肖峡副省长主持开会,立即安排。
在北京,国家成套局的同志应张质彬的要求,也守在电话机旁,给其他省市上百家提供配套设备的工厂,打了三天的长途电话,把提前交货日期一一落实。
在工地,张质彬同职工干在一起。一次瓢泼大雨,他全身淋透了,说话也打颤。工人们催他进屋去,可他怕工人被雨淋病,叫他们先回。他赶工人走,工人又催他回,结果谁也没有离开。一位施工单位的同志说:“老张以身作则,鞭策着我们。”为了不影响白天的交通,他和一二百名职工在夜间排成一字长蛇阵,用双手托着沉重的电缆,硬是在三个通宵里,把近四十公里长的电缆埋完了。到第四天早晨上班时,日本专家非常惊奇,问:“你们用的是什么先进方法?”职工们说:“这是我们的专利,对外保密!”
当日本专家得知中国自己配套的一个变电所已经通电,而由日本提供设备的另外三个变电所还未安装好的时候,他们深感落到了中方的后头,在厂专家心急如焚,立即向东京挂了长途电话,要求回国省亲的电气专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
日方运来的夹套管质量不符要求,如果退货,便
要拖延工期三个月
在进入设备安装高潮的时候,从日本运来的一批原丝车间的夹套管,内外不同心,焊缝不实,管内焊瘤过大,影响聚合物的流通。如果“退货”,要拖延工期三个月,日方专家感到负不起这个责任,坐卧不宁;而张质彬同样不安。因为工厂迟三个月建成,不仅要增加一千多万元的施工管理费,还要使国家减少近两千万元的税利收入,这比日本赔偿的损失要大得多!于是,他在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说道:钢管可以不退,但必须运来新的,在现场焊接,保证工程质量。
张质彬的这个决定,使日本专家组长笑逐颜开。中、日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商定了具体实施的方法:日方迅速把管子空运到北京,平顶山派汽车前往接运,形成几千公里陆空联运,由日方支付全部费用。中方抽调四十多名青年焊工,让日本专家加紧培训,及时进行焊接。经纺织工业部派专家到现场检验,焊接质量相当高。
1981年10月26日,是合同到期的前一天,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问世了!
他退居二线后,还想再建一座锦纶帘子布厂
这座引进日本全套技术设备的大型厂子按期建成后,张质彬退到了第二线。但是,他得知这个厂生产的轮胎骨架材料——锦纶66浸胶帘子布,出现供不应求,国家还需要继续进口时,他认真算了一笔账:如果再建一座同等规模的帘子布厂,全国轮胎行业不再需用棉帘子布了,一年节约出的成本费就相当于这个厂的建设总投资;三年为国家省出的进口外汇,就足以引进两个这么大帘子布厂的全套设备技术。
说服了五十多位司局长以上的领导同志,终于争取到“上报计划任务书”
1984年春天,他这个“社会力量”和河南省纺织厅长、平顶山帘子布厂厂长等同志一道,先后十几次进京,到国家计委和纺织、化工、银行等领导部门汇报,以有力的事实,精确的分析,向五十多名司局长以上的干部说明再建一座帘子布厂的迫切愿望;这些同志深受感动,称赞他们替国家想了还未来得及想的大事,同意建设。并把它定为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二期工程。让他们按一期年产一万三千吨帘子布的规模,上报计划任务书。
为怕“公文旅行”,他带人进京,缩短了审批时间
1985年春节前,计划任务书和报告发往北京,张质彬心中盘算:这个报告要经过国家几个部,还有那么多局、处,转来转去,得要多少天啊!万一在哪道关口卡住了,就可能把它拖得无影无踪。
于是,春节刚过,他就带着人进京了。他们沿着批文的顺序,这个部门一签字,当即随文到另一部门。
一个大雪天的清晨,他在住地门口的台阶上滑倒了,脚严重扭伤,走路困难。同志们劝他住院治疗,他不肯,说:“哪有那时间呢?”他拖着肿胀的腿继续追踪那一纸公文。
公文转到国家计委材料局,问题来了。这里的领导看到他们要建两条生产线,而我国现有原料只够一条线用;另一条线原料需要从国外进口,想把它砍掉。张质彬急了,他给局领导算进口原料自己生产比进口成品帘子布合算得多的账,结果,把这个局的领导“算”通了。
经过张质彬等人的奔波,上报的计划任务书终于在1985年5月23日批下来了。一周后,引进日本全套设备技术的中、日商务谈判的合同签字。合同生效刚两个月——1985年9月25日,二期工程就开始打桩,比一期工程打桩时间提前了八个月。
二期工程的开工典礼,用张质彬的话说,只是个“形式”,实际上打桩以来,施工进度一直在往前赶。现在,一根根钢筋混凝土立柱,已经树在早打好的厂基上;有的车间的厂房开始结顶。
为了早日建成这座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帘子布厂,他不但牺牲了全部节假日,而且每天都在紧张地工作着,一会儿找电业局要求他们保证节日期间的施工用电,一会儿催水泥厂把材料尽快运到工地……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