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记军队离休干部左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0
第4版()
专栏:

一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记军队离休干部左安
新华社记者 林宁
六十五岁的左安,生命历程的三分之一在劫难中度过:十八年冤狱,然后是八年劳动改造。无情的岁月,在他消瘦的脸庞留下深深的皱纹,但他依然风情如火,矢志不渝。1984年初,他应聘在华南师范大学义务教授日语。两年多来,他殚精竭虑为四化建设培育人才。他的高风亮节,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的左安,1938年东渡日本,在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留学。日本侵略军的大炮,摧毁了他“科技救国”的幻想。血气方刚的左安发誓要为国雪耻。他参加了东京留学生的抗日组织。1941年,他返回战火中的家园,投身革命。此后,他多次打入敌军内部,为我军筹集枪枝弹药和搜集军事情报。解放后,他任中南军区司令部谍报科副科长。
1955年,突然祸从天降,说他是“潜伏的日本特务”,被无辜囚禁十年之久。刑满后恰逢“十年内乱”,又被扣上“国民党战犯”等帽子,判刑八年,随后跟着是八年管制劳动。
磨难没有摧毁左安的意志,七步长、五步宽的小小牢房,成了他的书房。他以惊人的毅力,通读了《资本论》、《马恩选集》和《列宁选集》。他还自学了英语、德语,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历史书籍。
寒冬过去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左安冤案得到彻底平反。然而,他失去的毕竟太多了。他出狱时,双亲因他长期被剥夺了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早已去世,妻子也已含冤九泉。面对坎坷的人生,已是花甲之年的左安,对党没有任何怨言。
1982年,六十一岁的左安回到部队,按副师职待遇离职休养。一些亲朋好友劝他:世事维艰,从此,你就别理事了,忙忙子女调动,添置些家当,与家人享享天伦之乐吧。然而,左安却不满足于在家养养花草,逗逗孙子。他还要施展鲲鹏之志,完成未竟的事业。
一天,几位朋友来家叙谈。谈到华南师范大学为适应开放建设的需要,新设日语专业,急需日语教员。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夜晚,左安竟失眠了。他想,我现在离休了,不能在第一线为党工作,就当把人梯,为培养四化人才,奉献余力吧。1984年初,华南师大正式聘请左安任日语教师,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天地。
左安担任两个班共四十五个学生的阅读课教学,每周八课时,比大学一般教员的任课时数还多。他从早忙到晚,不是向系里的老教授、日本专家学习授课经验,就是伏案备课、批改作业。去年,日本国际基金交流会赞助广州外国语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华南师大四所院校的日语专业生,在广州进行日语讲座比赛,华南师大八名学生参加有三人获奖。其中二人来自左安任教的班级,一人获一等奖,一人获三等奖。
左安在广州孤孑一人。在北京工作的子女和续娶的老伴来穗探亲,见他没白没黑地忙于教学,都心疼地劝他回北京与家人团聚。小孙子也缠着爷爷,要爷爷跟他们一起回去。可左安却一心想到他的事业。他说:“我不能离开党交给我的岗位。”
岁月熬人,也磨练人的意志。左安重新迈入生活的大门后,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他说:“端正党风不能光说不做,共产党员要用自己的行动,在群众中树起党员的形象。”几年来,他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个人的要求。他刚任教不久,华南师大曾根据教育部聘请兼职教师的规定,按课时付给他报酬,他坚决不要。他说,我不是为钱才来任教的。领导的心意我领了,钱一分也不收!几年来,学校共付给左安的七百余元报酬,至今还锁在系里的保险柜中。去年,左安带领学生到中山市实习。学校考虑他年纪大,想用小车送他去,左安坚持要和学生们一起坐大客车。实习一个多月中,左安本来可以住宾馆,可他一直和学生们吃住在一起。从干休所到华南师大近二十里路,每次授课,从来没要过学校接送。他业务能力强,精通日语,又懂英语、德语,近一两年来,不少自学者上门向左安求教,他总是来者不拒,耐心辅导。广州军区总医院理疗科副主任金完成翻译了不少国外医学资料,找不到人校对,左安愉快地承担了这一工作,帮他校对了五篇译文。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广东外国教育研究所翻译了三十万字的《国际比较教育总览》,部分译文已在《世界教育文摘》上发表。他的无私的奉献精神,赢得了学生们和同事们的敬佩。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