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她的心系着祖国的未来——记哈尔滨第三十五中学教师马熙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1
第3版()
专栏:

她的心系着祖国的未来
——记哈尔滨第三十五中学教师马熙茹
新华社记者 张持坚
一个中学的班主任,没有“级别”,论职务,可以说也是最“低”的一类主任了。但是,当了三十五年班主任的哈尔滨市第三十五中学教师马熙茹自豪地说:“我觉得班主任是责任最重大的主任,因为她的工作关系到祖国的未来!”
老师的言行都印在学生的心里
一天,马熙茹带着学生坐在礼堂里,准备听一位老红军的报告。突然,一个男学生的抽风病犯了,两眼发直,尿撒了一裤子。坐在他旁边的同学捂着鼻子“哗”地躲开了。马熙茹马上把这个学生紧紧抱住,把他挪到旁边一把干净的椅子上坐下,她自己坐在那把尿湿的椅子上。那个学生慢慢地缓过来了。躲开的学生看着马老师的行动,一个个脸红了,围拢过来。以后那个男同学又犯过几次病,不管老师在场不在场,同学们都能主动照顾。
“学生在踏着老师的脚印‘学步’呀!”马熙茹说,她是从这件事里感受到了一个教师的言行,在处于启蒙时期的幼稚的学生心灵深处的价值。
一个长相畸形的孩子转学到三十五中,马熙茹爱抚地拉着他的手,把他领到班上。学生们学着老师的样子,争着要这个新同学和自己同桌。大家主动关心他,下雨了,女同学帮他背书包,男同学把他背回家……
有一天,两个流里流气的青年闯进学校打学生,还抢走了一个学生的帽子。学生们躲开了。马熙茹正好路过,她几步上前,一把把帽子从闹事的青年手里夺回来,厉声喝道:“这里是学校,不准你们胡闹!”那两个青年气势汹汹地说:“我们认识你,你不就是马熙茹吗?等着,有你好瞧的!”说着,溜走了。学生们担心地问马老师:“他们来打你怎么办?你不怕吗?”马熙茹说:“他们干坏事,是心虚的,我们怎能让他们吓住呢?”事过不久,又有四个流氓趁学生午休闯进教室,要抢一个学生的风雨衣,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围拢过来和他们斗争,男学生冲上去抓他们,女学生把住教室门。最后,硬是把他们扭送到了公安机关。
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禾苗,马熙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地影响着学生,塑造着这些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1981年夏天,马熙茹带的一个班要毕业了。大家都说“励强华考清华大学没问题。”是的,励强华是班长,不仅是全班的学习尖子,还多次在市、区数学和物理竞赛中获奖。可是,出乎大家的意料,他报考师范。父母亲不同意,不少人都劝他改志愿,可马熙茹理解他的心愿,因为,励强华和她说过:“老师,在你身边的六年,使我认识了教师的意义。”结果,他以新生中最高的分数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后来,又成了系里唯一享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让每棵小树都成材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那年,马熙茹接了一个初一新班。这是一些怎样的学生呀!字识得不多不说,有些人连“小九九”也不会,可打架骂人却“不甘落后”。老师让交作文,有个学生竟把姐姐写给男朋友的信交上来了。有个家长干脆把孩子拉到马熙茹的跟前说:“这孩子算没治了,送给你吧!”
就是这样的一批学生,经过马熙茹和其他老师的六年教育,有四十四人考上大学,七人考入中专,其余六人上了电大、业大,现在已有十七人入了党,十人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有三人将出国深造。
多么不容易呀!
刚接触这届学生时,马熙茹心痛极了。可是,她没有抱怨学生,而是加倍地疼爱他们,抓紧为他们“医治创伤”,做思想工作,补习文化课。两年以后,想学习、爱学习的风气浓厚起来了。马熙茹又一个个地指导,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指明道路。
陈峰,贪玩、懒散,作业总是涂抹得黑糊糊的一片,父母亲常找马老师来“告状”。马熙茹留心观察陈峰。她从陈峰迷恋打扑克、下象棋当中,渐渐发现他很善运筹。就象在尘埃下发现一棵嫩绿的小苗,马熙茹高兴极了。她就经常有意识地给陈峰讲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又引导他学数学。小苗儿一旦得到了阳光、雨露,长得多快呀——不长时间,陈峰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一心扑到了学习上,课余时间就在数学王国里探索。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其中数学全省第一名),考取了复旦大学,现在又在攻读硕士研究生。
聪明的李文博,初三那年就在高中数学竞赛中获奖。“出名”了,李文博有点“飘飘然”,不愿“答理”同学了,整天闷头搞自己的一套。马熙茹意识到:李文博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坎”了,能不能过好这个“坎”,对他的现在和将来都是很重要的。她和李文博作了一次长谈。她讲了许多自己年青的时候在对待成绩、荣誉和他人利益上的经验教训以后,诚恳地对李文博说:“一个人要正确地对待自己,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样才会不断进步。”这些话,打动了李文博的心,他感谢马老师给他下了一场“及时雨”。从此,他团结同学,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开了新的步伐。1980年“五四”青年节,他在哈尔滨市的中学生中唯一获得了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严理,这个当年差点被生活涌起的浪涛击倒的孩子,后来也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考高中前,严理的母亲突然病故,活泼好动的严理一下子“蔫”了,情绪忽高忽低,学习受到了影响。马熙茹多次和严理谈心:“人的一生不会总是风平浪静,要经得起挫折和打击,你现在正处在学习阶段,耽误不得呀。”渐渐地,严理的情绪稳定下来了,学习劲头也上升了。谁知过了两年,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严理的父亲也病故了,家里只剩下他们姐弟三人。马熙茹闻讯后,难过地流泪了。她擦着红红的眼睛,对全班学生说:“从今以后,大家要多和严理在一起,关心他,温暖他。”马熙茹自己则常留严理用餐,和他谈心,介绍他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使他感到同学、老师就象亲人一样。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严理又一次经受住了打击,他放弃了父亲生前所在单位让他接班就业的机会,安下心来学习。以后,严理不仅考上大学,思想也迅速地成熟起来了。
一棵棵不成型的小树,现在都枝繁叶茂了。家长和学生们无不感慨地说:多亏遇到了马老师,多亏这位园丁的辛勤栽培啊!
无尽的责任
马熙茹的宿舍就在学校里,这里也成了许多学生的第二个家:哪个学生不舒服了,就到这里休息;哪个学生家长出差了,马熙茹就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对家里一时遇到困难的学生,她留吃留住……“这不是份外的事”,马熙茹说:“这是应尽的责任”。
马熙茹信多。从她身边毕业远走的学生们经常给她写信,谈思想,谈学习,谈工作,每封信她都认真地看,发现点“苗头”性的问题就立即回信。有个上大学的学生在信中流露出承担社会工作“吃亏”的想法。马熙茹回信说:做社会工作是为大家服务,是很有意义的,一个大学生不能只顾自己。当然,社会工作和学习的关系要处理好。有个学生在信中写到,他“恋爱了”,对方如何如何“漂亮”。马熙茹在回信中提出了“供参考意见”:一个人的容貌会随着时间推移变化的,而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却是长久起作用的,在选择对象时应该考虑得全面些,远一些……马熙茹写了多少这样的信,记不清了,她说:“这也是应尽的责任。”
找马熙茹的人也多。有家长,有现在的学生,更多的是她过去的学生。每逢寒假、暑期,她的宿舍就象茶馆一样热闹。有的读了一本新书,来谈体会;有的思想上结了“疙瘩”,请马老师解开;有的大学要毕业了,去工厂还是机关,来征求老师的意见;入夜了,有些二十出头的女学生钻进马老师的被窝,悄悄地述说着“个人问题”。马熙茹的休息时间几乎都被他们占用了,然而她高兴,也情愿,她说:“年轻人需要有人引导,给他们一些指点,使他们在人生的路上迈好步子这不也是老师应尽的责任吗?”
1983年入夏的一天,马熙茹偶然在校门口遇到了八一年考入外省一所重点大学的一个学生。“没放暑假,你怎么回来了?”原来,这个学生突然患病退学了。马熙茹好心痛啊!她了解到这个学生患的病比较难治时,就连续向全国一些有名医院写信求医。北京一位医生回信,介绍他们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试试。马熙茹就和另一位老师一次又一次地陪他就诊。马熙茹知道他家的经济条件不太好,就安排他在自己身边生活和养病。经过整整一年的治疗,他终于恢复了健康。马熙茹又指导他复习功课,结果,他又考上了大学。这个学生的姐姐找到马熙茹,扑到她的怀里,哭着说:“马老师,是你救了我的弟弟啊!”马熙茹擦着她的眼泪说:“快别这样说,学生有困难,老师能不帮吗?”……
为了学生,马熙茹总感到有一种无尽的责任,“因为学生和祖国的未来紧紧相连啊!”马熙茹就是这样想着,做着,把自己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情感一点一滴地灌输给了她的学生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们成长起来了,他们理解了这位共产党员的心情,他们在沿着她的脚印走着,走得脚步“咚咚”……
(新华社5月21日电,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