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1
第3版()
专栏:

“一代词宗”夏承焘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新华社北京5月21日电 “一代词宗”,缀有这四个大字的一面红旗,覆盖在我国著名词学家夏承焘教授遗体之上。红旗敬献者这一高度评价,正是学术界对教育家夏承焘先生的公论。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大学教授夏承焘遗体告别仪式,今天上午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中国韵文学会名誉会长夏承焘先生1986年5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鲜花环绕着夏承焘先生的遗体。礼堂正中悬挂着夏承焘先生的遗像。“千门桃李绛帐重茵传绝学,一代宗师春风词笔满中华”,这巨幅挽联垂于礼堂前方两侧。四周陈放着的花圈,分别是习仲勋、乔石、胡乔木、邓力群、张劲夫、张爱萍、赵朴初、叶圣陶等同志,以及中央国家机关一些部委、杭州大学和文化界、学术界人士送的。
哀乐声中,周谷城、杨静仁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以及首都文化、学术界知名人士,杭州大学师生代表等向夏承焘先生遗体默哀致敬,并向他的夫人吴无闻及其亲属表示慰问。
夏承焘先生字瞿禅,晚号瞿髯,1900年生,浙江温州人。1918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校。解放前历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浙江大学教授。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浙江分院语言文学研究室主任兼研究员;《文学研究》杂志编委、《词学》杂志主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顾问。他曾任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被誉为“词学宗师”的夏承焘先生,三十岁前后专攻词学,弘博精深,对我国词学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他一面继承历代词学之长,一面对传统词学作了多方面的开拓与创新,以考信求实的态度研究词体、词乐、词律和词史,大大扩展了词学研究的领域,为词学走向科学化、系统化与理论化的轨道作出了突出贡献。
凝聚着夏承焘先生毕生心血的近千万字著作中,有已出版的词学专著近三十种,未结集论文百余篇,待整理出版的著作尚有多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等,都是有词学以来少有的巨著。他还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代表作为《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诗集》,并写了独具特色的《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先生的学术成就,也得到国际上高度评价。
从教六十多年来,夏先生善于奖掖人才,扶植后进。桃李门墙,济济多士。然而他“但开风气不为师”,从不以师道自居。出于夏氏门下的,都深受其赐而又不为所限,有的在学术上得以独立发展。夏先生是一位全心全意为祖国培养人才的导师,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外国学者慕名远道前来向他求教的,络绎不绝。如今他的学生遍及海内外。
夏承焘先生热爱祖国,毕生追求进步。抗战时期,他创作了不少救亡诗词,编选两宋爱国词为《宋词系》,以激发民族正气。抗战胜利后,他一面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一面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后,他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词学,创作了大量诗词歌颂新社会、新生活。十年动乱中,夏先生关注着国家民族命运,不废学术上的执著追求,体现了高尚的风貌。
四百多位各界人士今天向夏承焘先生遗体告别。近六十幅挽联悬挂于礼堂大门周围,表达了人们对于著名学者夏承焘教授的仰慕与悼念之情。(附图片)
夏承焘同志遗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