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发展医疗器械工业应采取的对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1
第5版()
专栏:建议

发展医疗器械工业应采取的对策
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 费锡辉
国外正在兴起的医疗器械制造工业,是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一门新型工业。它涉及面甚广,以医学为基础,运用电子、热光、微波、红外线、超声波、射流、同位素、纤维光学、超低波、高分子材料及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和新材料,研制和生产医疗器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康复保健服务。可以说,一个国家的医疗器械研制与生产水平,是衡量这个国家是否发达、先进的标志之一。
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基础过去是比较薄弱的。经过三十六年的努力,现在已能生产一千七百个品种,近七千个规格,基本上解决了地区医院的需要。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与医疗器械生产不相适应,国家每年不得不拿出大量外汇进口医疗器械。
为加速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我以为应采取以下八点对策:
一、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我国传统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的科研水平并不比国外低,有的项目已超过国外水平。但是,研究成果不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商品。如我国著名科学工作者封根泉教授、连汝安教授和王长清教授合作研制的心脑信息诊断仪,请北京一个科研所制作样机,需时一年半,而他们与香港一家厂商合作,不到两个月就出了样机,即将生产二十台供应国内用户。浙江大学副校长、著名生物医学工程学教授吕维雪说,他已完成三个科研项目,都是国外没有的,但国内不能生产。其实只要组织力量实行科研、生产、使用三结合,加速科研成果商品化,就能加速我国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
二、加紧开发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型医疗器械。继承和发展祖国的医学遗产,根据中医临床的丰富理论基础,和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科研成果,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紧医疗器械的开发工作,是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医疗器械工业的必由之路。著名的针灸学家佟玉杰研制的声电针灸仪,在第八届世界针灸大会上,一个外国商人就向我国订购五千台。发展现代化的中医仪器生产,还可以带动一批外向型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的发展。
三、打破行业界限,加紧高、尖、精产品的开发。国内医疗单位需要的高、尖、精医疗器械产品,很多是通过进口解决的。而根据国内制造水平,有的产品只要打破行业界限,是完全可以生产的。现在军工部门也在搞医疗器械生产,这是一件可喜的事。国外有许多先进的高级医疗器械产品都不是专业医疗器械制造厂生产的,而是由生产飞机、军舰、电力机车、汽车、家用电器的工厂制造的。我国要制造高、尖、精的医疗器械产品,必须打破行业界限,发挥各部门技术力量、设备条件等优势。
四、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产品的生产技术。现在许多工厂以各种方式向先进国家引进产品与技术。建议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适当进行计划指导,使引进工作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同时,还要组织力量进行消化吸收。
五、狠抓优质产品生产。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是有自己的优势的,有的产品已达到国际水平。如上海手术器械厂生产的心脏搭桥手术器械,今年3月在开罗参加医疗器械展销会,现汇成交达二百多万元。我国现有五百多家医疗器械专业制造厂,若每一个厂每年抓一个产品的研制,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全国将会有近千个具有各自特色的产品。假如这批产品中有10%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进入国际市场就不难了。
六、加速医疗器械工业科研步伐。医疗器械工业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没有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参加是不行的。建议采取多种形式,把各学科的专门人才聚集在一起,选准课题,给予支持,加速重点项目的攻关。对于有重大发明的科技工作者,要采取重奖的政策。
七、加强与出国医疗队、出国访问讲学专家和留学生的联系。通过他们一方面可以更多更好地了解国外医疗器械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把我国好的医疗器械介绍给国外医疗单位,起到互相交流,促进发展的良好作用。
八、派遣优秀技术人员和推销人员到国外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我国有许多产品在国外是有销路的。有些产品所以销不出去,一是因为统得太死,二是出国的大批人员中,真正懂业务的、会搞推销的、会搞调查研究的不多。如果这种局面有所改变,一定会有更多的产品到国外销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