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山东一千多名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把成才足迹印在沂蒙山扶贫第一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2
第3版()
专栏:

山东一千多名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把成才足迹印在沂蒙山扶贫第一线
据新华社济南5月22日电(记者王进业)“我们帮群众奔向富裕之路,群众把我们推向成才之路。”在革命老根据地沂蒙山区,一些在这里参加扶贫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这样兴奋地向记者谈到他们的收获。
沂蒙山区的沂水、沂南等六个县,是经济发展比较慢、群众收入比较低的地方。去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临沂地委为了帮助这里“三年脱贫、五年致富”,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抽调了大批干部到这里的农村基层开展扶贫工作。有的单位把扶贫与锻炼青年干部结合起来,在抽调的干部中,有一千多名是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
刚从山东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毕业的王树栋,是很不乐意地来到沂蒙山区的。进村时,他脚蹬锃亮的皮鞋,手捂着鼻子,目不斜视,生怕一脚踩在牲畜的粪便上。但当他看到沂蒙山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时,感情开始发生了变化。有一次,一位妇女哀愁地向他诉说养了五十只鸡死了四十八只,他很有感触地说:“人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却不愿为人民尽力,这是什么感情!”从此,他成了扶贫工作的积极分子。一次,老乡的耕牛患了严重直肠结病,他手头没有治疗器械,毅然把一根塑料管插到牛的肛门里,往里灌水,然后就用手往外抠大便,干了一下午,保住了农民的“半个家底”。在农村,他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但感到很充实。
在扶贫中,群众往往把遇到的问题一古脑儿推给他们这些“有知识的人”,这使一些曾认为下去没有用武之地的同志感到了知识的贫乏。学畜牧兽医专业的青年们反映,在学校,他们基本没有学过长毛兔,但发展长毛兔的冲击波使他们不得不涉足这个领域。实践也同样改变了“大学生在基层是大材小用”的看法,他们现在认为,基层是四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它提出的往往是最新科技和理论课题,而这些反映时代发展和群众迫切要求的课题,能够使人产生巨大的动力。
沂蒙山扶贫第一线的成才足迹启发了更多的青年。不久前,山东矿业学院济南分院应届毕业生刘文生向全省应届大学毕业生发出倡议:“肩负起时代重任,到沂蒙去实践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目前,有八所大专院校的一百多名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到沂蒙山区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