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让王快村快些富裕——记阜平县委“访贫帮富”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2
第4版()
专栏:

让王快村快些富裕
——记阜平县委“访贫帮富”的事迹
本报记者 晓渡
“访贤求能”、“访富问计”、“访贫帮富”(简称“三访”),是河北省保定地区地县两级党政领导干部在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工作方法。阜平县委书记王振荣几下王快村“访贫帮富”的事迹,在这个地区传为佳话。
王快村,是1958年修王快水库时的“搬迁户”建起的村子。现在村里的五百八十户人家,是当年让出平川地,搬到山坡上重建家园的。前些年,他们靠吃国家返销粮、靠民政部门救济款过日子。许多干部下乡不愿到王快村,说“王快的群众难斗,干部是‘刺头’。”
“王快人真的难斗吗?”县委书记王振荣决定到王快村看个究竟。去年11月底,他到村里没有先让干部汇报,而是直接到群众家访问察看。他越看心里越不是滋味,有的老百姓家徒有四壁,一无所有;有的家里冷灶冷炕,没铺没盖;有的……五百多户人家,竟有二百多名二十五岁以上的光棍汉。总之,这里缺地,缺水,缺粮,缺钱,还缺媳妇。他看了这些,非常心酸地回了县城。
第二天,王振荣领着副书记、副县长和十五位科局长又去了。这一支“队伍”进了村,王快村的干部和群众都感到意外:咋的了,出什么事了?!
王振荣领着领导干部在村里转,大伙越看越感到不安,平日爱说个俏皮话的人也不作声了。看完之后,他们和村里的干部一起坐下来开谈心会。王振荣说:“同志们,你们都看到了,王快村人当年为修水库让出了好地,作出了牺牲,今天过的是什么日子呀,是王快人不好斗,还是我们没有尽到责任?如果我们还不设法帮助王快人克服困难,不要说党心,良心也过不去呀!”说着,在场的王快村党支部书记耿俊杰哭了,老村长郄书祥掉泪了。王快村的干部说,多少年没听到这样贴心的话了。县里有位领导干部站起来热泪盈眶地说:“不是王快人难斗,是我们对不起王快人。”
“对!”王振荣说:“第一,我们要给王快人平反;第二,要拿出具体办法支持他们改变贫困面貌;第三,王快的干部和群众也要解决‘贫有理,富无门’的思想,下决心脱贫致富。”
领导干部回县城研究帮助王快的办法和措施时,村里的干部和党员也行动起来了。党支部以这次谈心会作动力进行整党。多年来,村里的党员干部总认为:现在地没好地,宜林山坡地也少。修水库时政府许下愿,保证我们的生活不会低于其他地方,现在能不管吗?反正共产党不能让人饿死。这次他们听了县委书记的话,又和县里各部门领导人交换了意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精神状态,也觉着不对劲。他们决心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打起精神找致富门路,争取两年脱贫,三年致富。
时隔不久,王振荣又带领各部局的负责人来到王快村。他们与王快村商量的结果是,以五万元低息贷款,一万元救济款和一万二千元周转金,帮助王快村办地毯加工厂、制钉厂、饲料加工厂,兴建果园,发展养殖。广播局决定投资两千元,把十六个自然村的广播线接通;林业局决定拨给他们一千六百棵红果苗、两千棵洋槐树苗;水利局也决定拨出专款帮助他们洗井和引水;交通局要帮助他们修通十六个自然村之间可通车的公路;……所有这些,都是当场议定的,而且说干就干。去年12月他们再次来王快村时,又与王快村的干部一起议定了治山治水规划,由专人测量绘制后,再交给群众讨论。
这种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振奋了王快村的干部和群众。交通局拨给的修路款还没到,党员已带领群众修起路来了。现在十四个村能通汽车,两个村能通小拖拉机;十二间危险的校舍,几天功夫就修好了;广播线已伸向十六个自然村,80%的户安上了喇叭;地毯加工厂已经开始生产,吸收了十六名困难户的劳力;物资局派出专人为王快村购置制钉机器;畜牧局帮助他们选购良种肉牛;林业局安排专人常住王快村,指导和传授果树种植、栽培和管理技术;电力局为他们安装了变压器;乡政府购置一百二十只鸭子交给二十个缺副业门路的户饲养,现已繁殖了第二代;县政府还与北京等城市联系,组织一部分剩余青壮劳力到城里去参加城建施工,现已输出劳力一百余人,还计划再输出一百五十余人。既解决他们的工作和收入,也使他们可以开阔视野,学到技术。有的光棍汉,出去以后不但赚回了钱,还娶回了媳妇。
王快村在变,特别是人的精神状态在变。
中共阜平县委在总结对王快村的扶贫工作时,也体会到:共产党员首先要关心群众,才能带领群众前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