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日趋严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3
第2版()
专栏:述评

企业间拖欠货款问题日趋严重
本报记者 董焕亮
去年下半年以来,工商之间和工业企业之间互相拖欠货款情况日益严重,已影响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据中国工商银行统计,1984年通过该行托收承付的拖欠货款为四十亿元左右,1985年上半年达五十八点八亿元,下半年剧增到一百六十六亿元。今年以来拖欠货款的数额仍有增无减。第二汽车制造厂截至2月底,已被人拖欠三亿多元,占该企业全部流动资金的39.3%。拖欠货款使一些大型企业叫苦不迭,使许多中小企业生产难以为继。
这股“拖欠风”的生成,固然与工业流动资金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有关。去年初,为了消除信贷失控,银行采取抽紧银根,严格控制流动资金贷款发放的办法,在当时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去年全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比上年增长35%,而相应地需要新增流动资金的比例却远小于这个幅度。再加上部分计划外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更加剧了资金供求紧张程度。去年底,全国工业企业存款比前年底下降二十四亿元。流动资金短缺使某些企业滋生了拖欠货款的习气。这明显地暴露出工业界和金融界在经营管理上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相适应之处,有必要在改革中逐步解决。
从工业界来看,某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值,对市场预测不准,盲目生产质次价高、花色品种不对路的产品,造成滞销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只好靠欠人家的货款来救“燃眉之急”。今年4月末,全国国营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1%,其中很大部分是那些靠借款维持长线产品生产的企业造成的。而某些亏损企业则另有“高招”,他们为继续向银行要贷款,便大量赊销产品,却又不能及时催收货款,靠高筑其它企业的债台(被欠货款)造成虚盈实亏。齐齐哈尔第三橡胶厂1984年末亏损七十三万元,1985年以来在产品销路不畅的情况下搞赊销,结果到今年2月底被拖欠货款达二百二十万元。这种做法无异饮鸩止渴。
从金融界来讲,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亟需由银行通过期票承兑贴现的方式,帮助和监督企业之间建立起正常的商业信用。但是,由于金融改革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尚不受银行的监督,仅是企业之间口头达成的协议,或以“白条”为凭证,毁约赖帐的现象屡屡发生。
当前,拖欠货款致使许多企业原材料不能及时购进,税利不能按期上缴,有的企业甚至影响职工工资的发放。而且,由于一笔欠款往往与多家企业的购销活动相关联,常出现“一家还不起,十家受拖累”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记者走访了国家工业和金融的主管部门,他们提出:
——近期根据择优扶植的原则,适当增加流动资金供应,重点支持名优、短线产品的生产和新建、扩建企业所需流动资金。同时,由银行适当发放清理拖欠专项贷款,并帮助企业抓紧清理欠款,使货款偿付和周转尽快走入正轨。
——工业企业要加强经营管理,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力求使产品的质量、品种和产量符合社会需求,避免新的积压。对于长期生产劣质产品、收不抵支的亏损企业,则应通过改革,限期整顿,其中逾期仍不见效的企业则应宣布破产,以免将有限的资金填了“无底洞”。
——银行要尽快推行期票承兑贴现业务,使商业信用票据化。通过改革金融管理办法,监督和保障企业之间货款来往有秩序地进行。同时,各级银行都要加强结算纪律,严格做到按期结算,严禁袒护本地企业逾期不付还外地企业的货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