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生机勃勃 方兴未艾——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3
第8版()
专栏:音乐与舞蹈

生机勃勃 方兴未艾
——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随笔
方辛
本来,通俗音乐的存在价值是无庸置疑的。这几年为什么却引起一场又一场的轩然大波呢?除了某些社会原因和通俗音乐自身的不足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多年来所形成的音乐品种和式样的单一化。实际上是观念的单一化:同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作品都同样的艺术化同样的大众化)、同一的风格、同一的听众。这既束缚着“下里巴人”的手脚,也限制着“阳春白雪”的发展。可喜的是,近几年音乐品种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中,首先是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分野。虽然分得那么艰难,但总算经过阵痛之后分开了层次,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了。尽管界限还不那么清楚,但毕竟初步形成了各自的作家群、演员群、观众群和各自的传播媒介。这样做的结果,既避免了相互的牵制和无谓的争吵,又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各自的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盛况空前的“全国青年首届民歌通俗歌曲大选赛(孔雀杯)”和音乐厅的交响乐热之所以能够在近期同时出现在首都的舞台上,就是例证。
这次“大选赛”在群众性和通俗性上体现得相当充分。参赛地域之广、人数之多、作品和演唱风格之丰富多彩,都是以前少有的。无论作品本身还是演唱方法,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听来既亲切悦耳又新颖别致。尽管这样的作品不算很多,但说明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是完全可以结合的,而且可以结合得很好,值得鼓励和提倡。另外有些歌曲吸收了其它国家现代通俗歌曲的节奏、旋律、配器和“劲歌”唱法等,较为注重体现时代特点。作为开始,引进一些外国技法或模式,甚至有明显的模仿痕迹,难以避免。但怎样将这些外来技法和自己民族的特点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是今后要着重探索的。
在作品的内容方面,这次有了较大的突破。作为群众性极强的艺术形式,通俗歌曲与当代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次大选赛中引人注目的是一批社会题材的作品。如《人生风雨歌》,以激荡的节奏和奔放的热情唱出了年轻一代要崛起、要奋进的心声,激昂而富于时代感和冲击力。《父亲》不仅讴歌了深挚的父爱,而且透过老人那“负载着沉重山岭”的“肩膀”和“宽厚的背影”,令人联想到我们的民族那灾难深重的历程和赋予我们的“朴素而真诚的心灵”。《士兵的故事》写一位战士在战争中负伤后即将死去的时候,要抢救他的护士姑娘吻他一下的故事,大胆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特有的时代观、价值观和伦理观。还有一首出乎大家意料的歌是《高三学生多想把歌唱》,歌手边弹吉它边唱,以近乎白话的尖锐笔触直陈了当前的时弊。这些歌曲拓宽了题材的领域,深化了歌曲的内涵,与青年人的脉搏共同跳动,因而获得了较强的生命力。
通俗歌曲既然是潮流,也必然泥沙俱下,良莠并存。更何况我国的通俗音乐起步很晚,起点很低呢。从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通俗歌曲来看,怪声怪调者有之,矫揉造作者有之;有的是歌曲本身的问题,有的是演员把好歌唱坏了。我们该取何种对策呢?积数年之教训,既不能袖手旁观,听之任之;更不能横眉冷对,一概否定;只能采取因势利导的办法。
这次大选赛是一次通俗歌曲创作和演员队伍的检阅,有利于通俗歌曲健康地发展,不断提高艺术水平。(附图片)
获奖歌手向观众致意
本报记者 徐建中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