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阅读
  • 0回复

东直门菜站在改革中变好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4
第2版()
专栏:

东直门菜站在改革中变好了
本报记者 赵兴林
北京市东直门菜站坚持蔬菜购销体制改革,甩掉了经营亏损的帽子。到今年4月,东直门菜站改革历时十一个月,除超额完成购销任务外,赢利九十多万元。
东直门菜站是东城区菜蔬公司所属的一家批发企业,担负着一百多家菜店的购销业务。去年6月,东直门菜站率先与区菜蔬公司签订了“全民所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营承包合同。合同规定,6月—12月菜站必须完成四千万公斤蔬菜购销任务。与此同时,菜站除为平抑菜价和支援菜农生产而造成的政策亏损可以实报实销外,其它盈利不上交,亏损不补贴,无利润不发奖金。当时,菜站职工算了一笔帐:按往年正常经营,完成四千万公斤蔬菜购销任务,可获毛利二十四万元,但支付费用开支三十五万元,两者相抵还亏十一万元。
敢不敢承包,怎样进行改革?职工们认为,吃国家的“大锅饭”不光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靠提高每个职工的劳动效率,而提高职工的劳动效率就要靠改革。多年的“大锅饭”把人养懒了,勤快的人心寒了。不改变分配制度,群众的积极性怎能调动起来?
东直门菜站内部将承包的经济指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他们把销售量、销货额、毛利率等指标落实到班组,实行“联利、联销、联责计酬”。效益和分配挂起钩来,赏罚严明。菜站有几名素质差的职工,开始菜站让她们推车上街卖菜,完成每天定额者有奖,有三名职工没有完成定额,按规定扣发了当月奖金和部分工资,只发给三十元生活费。奖金拉开档次后,职工出勤率和劳动效率明显提高。
给企业放了权,东直门菜站突破原来的购销方式,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办起了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并设有信息、交易、采购、会计等服务组,保护双方公平交易,提供食宿、代办托运、装卸等服务项目。
批发市场经营灵活,抓大的也抓小的。去年8月,京郊延庆县羊坊村一农民来这里卖土豆,他提出半公斤售价九分。当时市场售价略有上升,菜站却按半公斤一角收购。批发交易市场,常常遇到客户送菜来,该市场帮助卸车出售。基本上做到个体户、门市部都满意。十个月内,批发交易市场共成交各种蔬菜三千一百多万公斤,占菜站经营总量的40.8%。
菜站办批发交易市场,一方面执行合同收购任务,一方面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吸引了货源,平抑了菜价,发挥了国营商业的主渠道作用。今年春节前夕,菜站的七千多公斤蒜黄,许多个体户愿以每公斤二元的价格购买,菜站为了稳定春节市场,按每公斤一元五角的价格批发给了国营菜店。为了调剂余缺,菜站积极组织外销。如去年七八月份,合同收购的西红柿集中上市,供大于求,菜站把多余的几万公斤销给了张家口、宣化、蓟县等地。
菜站办批发交易市场,搞活了企业,开辟了财源。菜站经营蔬菜限价品种和非限价品种除取得规定的差价、运费、费用等补贴外;代营收取4%的管理费;自营按质论价,随行就市,薄利多销;提供运输,为客户拉菜,一个车皮收二百八十元,比运输部门少收八十元。这些,都为菜站争得了信誉,也增加了收入。
菜站的变化,受到了市领导的重视和肯定,但在同行中,有人却议论纷纷。以往,菜站长期亏损,很少有人过问,现在盈利了,挑毛病的却多起来了。去年11月,有人来检查帐目时竟提出质问:全市别的菜站都赔钱,你们为什么能赚钱!
市委领导对东直门菜站的改革十分重视,亲自到东直门菜站调查,总结菜站改革的成绩。
北京市的蔬菜经营一直是“老大难”,有些人墨守成规,老路走惯了,改革起来,总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东直门菜站的改革经验能否推广,恐怕还有一个过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