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新形势下的探索——记广东省中山市张家边区的农村科技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4
第3版()
专栏:

新形势下的探索
——记广东省中山市张家边区的农村科技工作
本报记者 张敏求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汽车在大路旁停下,我们沿着鱼塘边的小路,拐了两个弯,就到了中山市张家边区濠头乡二村林勤真的家。主人今年三十六岁,与两个表兄弟一起承包了二百八十七亩地,除了四十亩香蕉和四十二亩鱼塘外,其余二百零五亩都是甘蔗地。
当我惊讶兄弟三人能种这么多地的时候,林勤真说:“多亏参加了我们区的甘蔗服务公司。它指导我们科学种田,组织我们学习新技术。平时遇到什么技术问题,公司技术员会及时来解决,不用我们去请。我过去也种甘蔗,但都用老办法,现在掌握了新技术,产量就增加了。今年我们的甘蔗亩产达六吨。公司还提供许多方便,参加甘蔗公司的好处相当多。它帮了我们大忙。”林勤真对甘蔗公司赞不绝口。
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而面对千家万户的独立生产者,原来依靠行政手段推广科学技术的一套做法,显然行不通了。采取什么办法才能适应新的形势?佛山市各个地区都在探索。
张家边区在探索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过去张家边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作物面积增加,甘蔗的种植面积几乎增加了一倍,占总耕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甘蔗成了仅次于水稻的大宗产品。但是甘蔗承包户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区里经过充分酝酿,1984年底成立了一个专门为蔗农服务的机构——甘蔗生产服务公司,除了技术人员外,区政府和银行信贷部门也派人参加。这个公司向蔗农提供科学技术,同时还把甘蔗生产的产前产后社会服务工作也抓了起来。公司帮助蔗农科学地规划土地,注意粮蔗轮种,保持地力,向蔗农提供良种,普及种植和田间管理方面的科技知识,去年在不同的生产季节,给蔗农上了十次技术课,而且技术员还主动到各自联系的农户家了解情况,指导生产。除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服务外,蔗农资金不足,公司帮助解决贷款;需要化肥和农药,公司代购后还送到地头,去年一共代购化肥一千五百吨、农药四十吨;甘蔗收割时,公司组织人力到地头过磅、收购、运输。蔗农每年每亩地只要交三元钱的服务费,就可以享受到从种到收的全部服务。这个公司受到蔗农的极大欢迎。张家边区共有一百三十六户农民,承包了九千六百八十多亩蔗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二户与公司签订合同,他们的九千二百多亩蔗地接受了公司的服务。去年这些农户的甘蔗普遍增产,平均亩产达到五点五吨,比上一年平均增加一点二吨。有的亏损户成了盈利户。农民徐兆胜种甘蔗曾连续两年减产,经济上受到很大损失。去年公司帮助他采取了增产措施,亩产达到六吨,他还清了贷款,留出了生产资金,还剩余八千元。甘蔗服务公司的经理告诉我们,今年公司将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去年已试验机械化开沟、培土,可降低成本一半左右,而且质量比人工作业更有保证,今年准备普遍推广。
张家边区根据农民的需要,在去年下半年又相继成立了四个专业生产者协会:水稻生产、水果栽培、水产养殖和畜牧生产协会。这是农民专业生产者的科学技术组织,采取自愿参加、民主管理的原则,由会员选举理事会领导协会的工作,协会的活动经费由会员缴纳的会费中解决。这些协会成立后都积极开展活动。水果栽培协会成立后,已经组织了四批六十六人去现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还请农艺师上技术课,讲授治理香蕉斑点病方法、柑桔栽培技术和香蕉防冻技术等。这些活动很有针对性,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协会的活动很吸引人,农民踊跃报名参加这些协会。现在已有近三百个农户成了四个协会的会员。我们访问的专业户林勤真说,他加入水产养殖协会的时间不长,已学到了不少防治鱼病的知识,觉得很实用。他准备再申请加入水果栽培协会。
这个区还有一个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站,负责全区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工作,解答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进行试验示范;宣传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药;定期印发宣传资料;举办技术讲座等等。
张家边区的这些农业技术机构,由于适应了农村经济改革的新形势,适应了农民从自给半自给生产转到商品生产的变化,能满足农民学习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要求,虽然成立的时间不长,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但已初步形成了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农村科技工作网络,显示了一定的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