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考古人员两年多来对江苏丹徒古墓反复考证 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得到确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4
第3版()
专栏:

考古人员两年多来对江苏丹徒古墓反复考证
春秋时期吴王余昧墓得到确认
本报讯 据《文汇报》报道:南京博物院最近宣布:两年前在江苏省丹徒县大港乡发掘的一座春秋晚期大型墓葬,经考古人员反复研究和考证,确认墓主为卒于公元前527年的吴王余昧(mò)。这是迄今为止在古代吴国疆域内发现的唯一有铭文可佐证的吴王墓葬,所出土的四百多件文物中,很多是价值连城的罕见之物。也是全国范围内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少数诸侯陵墓之一。
吴王余昧墓建在大港至谏壁沿江的北山顶上,背依大山,面临长江,封土堆直径有三十四米,高六米。墓坑的平面呈刀形,由长方形墓室和长条形墓道组成。墓室早年被盗,而墓道未遭盗掘。墓室中有一件藉以确定墓主身份的“余昧矛”,刃口十分锋利,矛上布满黑色菱形暗纹,骸部刻有铭文:“余昧(合文)自乍(矛)工其元用”。墓道随葬分三层。上层为青铜盖斗帽、盖弓帽等二十六件;中层有一骨架完好的女性殉葬人及陶器和青铜器;下层主要是青铜礼品、乐器、军乐器、车器、马器、兵器等。
经考古工作者对四百余件随葬品的整理和研究,发现其中不少物品实属罕见。如鸠杖在吴国墓葬中属首次发现。这种青铜杖首和杖镦上饰有蟠虺(huǐ)纹和云雷纹,杖首上立一只鸠,杖镦的末端有一裸身跪坐的人,胸部、背部、臀部和腿部皆有花纹。在青铜悬鼓环的环座上也铸有四个跪坐的人,额前短发如刘海,身上同样布满花纹。许多史书中均记载吴人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杖镦和悬鼓环上的人物,是第一次发现的这一奇特习俗的实物形象。又如青铜虎钮不仅是首次发现的吴国錞于,而且是我国最早的虎钮錞于。《国语》中有吴王手执桴,亲自敲击钟、鼓、丁宁、錞于、振铎,军旅大振,其声惊天动地的记载,由于墓中錞于、丁宁、悬鼓和桴的出土,使这段历史文献得到了印证。
尤其精彩、堪称国宝的是“尸祭缶”、“??(zhēn luò)编钟”和“甚六鼎”。缶有四耳,腹部有一蟠螭(chī)纹带,缶盖上立三个环钮,中为旋涡纹,周有铭文三十余字,记载了吴国三代四王,与《史记》、《吴越春秋》等史籍所载吴国世系完全相同。周章至去齐,吴国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作“君”。
编钟的时代比著名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还要早,花纹繁缛,制作精美。经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测定,这套在地下沉睡了两千五百年的古乐器至今仍能奏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音阶十分准确。
吴王余昧墓的发现,对于春秋吴史的研究,有极为珍贵的价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