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抽屉”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5
第8版()
专栏:纵横集

“抽屉”的研究
·公今度·
访问过高尔基故居的人说,高尔基的写字台是没有抽屉的。我想象,那大概是一张比“天然几”要宽得多的搁板之类的东西。之所以不要抽屉,据说是因为:抽屉是个“无底洞”。
高尔基晚年主持的报刊达几十种。青年、中年人的稿子经他手的,不知多少。高尔基痛恨拖拉扯皮。“抽屉是无底洞”之说,看来是指稿件一进抽屉,从此不见天日,就等于进了字纸篓了。
抽屉也者,并非“脱底棺材”,它是有底的。它的功能是盛放东西,冤枉它也是不公道的。问题出在用抽屉的人。高尔基不要抽屉,也并不是说抽屉就可以使高尔基从此懒散而不负责任,他无非是借此自警,以期努力提高工作效率。文学家说的话总要“别有一番滋味”,“无底洞”之喻义在此,是无需为“抽屉”辩诬的!
如果高尔基决心安装抽屉的话,那抽屉一定非常之大。他为青年作者修改稿子的颜色笔,就多达几十枝。笔就可以放一抽屉,何况稿子乎?我们现在有些编辑室,就比较“明智”了,抽屉哪里盛放得下几十斤、几百斤的稿子呢?还不如堆在书架上、桌底下、地板上、墙角落里。几十斤重的长篇小说,要都丢进什么“洞”里,那洞看来也只能是“无底”的了。要不,洞一堵塞,就很不好办。可怜的是这几斤、几十斤重的稿子,它们虽然是堆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其实,它的命运,很可能与暗无天日相距不远罗!
稿子在编辑部“寄宿”了若干时日,有些还被寄回到主人手里。这些主人——谁也不能断言他们中一定没有未来的托尔斯泰或鲁迅。他们手拎这几斤、几十斤重的稿子,怀疑编辑们究竟看过没有?于是有些聪明的,就故意把有些稿子粘在一起,待到稿子“旅行”回来,打开一看,粘连如故,就不免喟然长叹,虽未进“抽屉”,却依然是进过“洞”了的。
当然,也应为编辑们辩白几句。我不能不说,为人作嫁衣裳的编辑们大多数是继承了类似高尔基般的好传统的。他们催生和哺育了一代代作家。即使有的编辑连粘在一起的稿子也并未揭开,然而“入线云有眼”,看过一两章,大体断定这类作品是不能用铅字排的,那末又何必一定要终卷呢!即使高尔基,对那些“笑骂由他笑骂,恶作我自为之”的“作品”,恐怕也不见得每本都能耐着性子读完的罢!
最后,要说开一点。“抽屉”比较起来还不顶可怕,我们有些善于用“研究研究”来踢开一切“皮球”的人,对他们来说,有没有“抽屉”也无关紧要。抽屉毕竟总还有打开的日子,而有些人的“研究研究”,却是说过就算“研究”过了。对这类“研究研究”,倒是值得研究研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