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俺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重访“葡萄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6
第2版()
专栏:

“俺相信,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
——重访“葡萄宋”
本报记者 姚赣南
“葡萄宋”如今怎么样了?三年多来,我一直关心着这个专业户的“命运”。宋泽明,这个普通的农民,四五年前靠种葡萄发了家,成了富裕户。1982年11月,我曾访问过他,尔后人民日报刊登了《“葡萄宋”露富记》的通讯,于是,“葡萄宋”的名字传播开来。
4月下旬,记者在山东省高密县赵戈庄重访“葡萄宋”。嘿!他家的变化真不小。原来几间矮小的茅屋,变成了七间红砖房。大门上,贴着一副对联:“富民政策得人心,佳酿美酒颂党恩”。谈话也很自然地从“富民政策”开始了。
“葡萄宋”从抽屉里找出一张复印的人民日报评论,题目是《让农民理直气壮地勤劳致富》。他激动地说:“这篇文章我读过几十遍,写得真好!虽然是三年前的报纸,但上面的精神可没有过时。农民勤劳致富没有错,俺相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相信十二大路线,党的富民政策不会变!”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葡萄宋”露富后,也听到一些闲言碎语。有人说他敢露富是“爱出风头”;甚至有人无中生有地传言,说他出售的葡萄苗都是用开水烫过的,谁也种不活。
在满城风雨中,县、镇党委领导清醒地看到,“葡萄宋”能劳动致富,敢于露富,是件好事,一说明他对党的政策领会得较深,敢于带头致富;二说明他懂技术,肯钻研,有一技之长。对这样的专业户,发现一个就要扶持一个,用典型引路,把全村、全镇以至全县带动起来。
上级党组织的支持,为“葡萄宋”壮了胆。他按照政策办事,致力于发展葡萄生产。三年来,他自费花一百五十多元订阅人民日报、半月谈、大众日报、潍坊日报等七八种报刊。他多次在各种会议上介绍致富经验,并当上了县政协常委、村民委员会委员。他把绝大部分收入用于发展生产,扩大葡萄种植面积,改良品种,盖起了育苗回龙大火炕。
就在宋家东边,一幢漂亮的二层楼房正在建造,即将竣工。“葡萄宋”说:“我花了十七万元,准备在这里办一个家庭葡萄酒厂,让葡萄就地种植,就地加工,就地增值。”这“一条龙”式的生产方式,可使葡萄的“身价”一下子提高三倍。他家的大缸内,现在存着优质葡萄汁一千五百多公斤,两三年后,变为陈酿,精心勾兑,就是葡萄美酒。他期望创出名牌产品,甚至想进入国际市场,象王麻子、张小泉那样。
“葡萄宋”并不是光盘算着自家。三年前,他就打算把全村都带动起来种葡萄。如今,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年,赵戈庄种葡萄的户已经发展到一百一十五户。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说到这个变化,“葡萄宋”不由得向我夸起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宋泽西。
小宋今年二十九岁,高中毕业,复员军人。他一上任,就态度鲜明地支持“葡萄宋”。他说,象“葡萄宋”这样的专业户,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本村只有一个,就是全镇、全县也寥寥无几。支持他们正是乡村干部的职责。他和村干部们分析了全村的经济状况,比较富裕的人家只有四分之一,四分之三的人家刚刚解决温饱,正在千方百计地寻觅致富的门路。而“葡萄宋”,不正是提供了一个榜样吗?为啥不能推广“葡萄宋”的经验,来一个“墙内开花墙内红”!
为了取得种葡萄的第一手资料,小宋曾在“葡萄宋”的田里观察了一个多月。怎样栽培,怎样修剪,用工多少,何时施肥,投资多少,收益如何,他都一一记录,认真学习。自己带头先种,同时热心地在村里推广“葡萄宋”的经验。
离开高密县前夕,记者又一次去赵戈庄。“葡萄宋”正忙着给育苗回龙火炕加最后一遍热。火炕上的二十万株葡萄幼苗长出了嫩芽,不久将在乡亲们的葡萄田里扎根。村路两旁,也开沟种上了葡萄苗。宋泽西告诉我:“这里准备架一座葡萄长廊。每户人家的庭院里,也要栽上几棵葡萄。”看来,他们要让赵戈庄成为一个“葡萄庄”。从这可喜的变化中,人们看到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专业户的示范作用该有多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