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假如我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6
第8版()
专栏:

“假如我是……”
沈迎选
有一家报刊上,开展了“假如我是市长”的讨论,引起市民们极大的关注,不少人竞相投书发表见仁见智的见解,市长本人亦表示了诚恳热情的态度。对报刊此种旨在发动群众,为领导献计献策的好意,似不必怀疑。市长“礼贤下士”注意倾听群众呼声的作风,同样十分值得称赞。这作法,或许可以说也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沟通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以至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吧!
然而,这样的活动是否有必要推而广之,都来个“假如我是县长”、“假如我是省长”、抑或假如我是什么长的讨论,好象也还需要斟酌。这种“假如”的活动,若只是为了领导同志能更好地听到群众的意见,那末,让群众去“假如我是市长”,倒不如让市长或什么长去“假如我是市民”。这起码须一下子深入到基层,设身处地的体察百姓的疾苦,那了解情况会更直接得多,感受也会深刻得多,能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胡耀邦同志好象从没用别人去“假如”,而是自己不辞辛劳地调查了千多个县。一个市长,再大些的一个省长,所管辖的地区、人口,总还是小得多。总之,即使联系群众,仍有个能反映出态度的方法问题,莫本末倒置,联系群众时还有个“官”的架子。
对“假如我是什么长”的活动,我还有另一层的忧虑。“假如”毕竟是假如,并非绝对就是事实。“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群众对全局的情况难免有些不甚了了,所提意见中自会有虽合理但未必可行的成分,由于登在报上比不得对面的交谈,总是隔了一层,解释工作也很麻烦,这且不说。即便所提建议合理也能行得通,而领导却只是口头上称许或允诺,实际上并不去做,岂不只是平添了群众的空欢喜。这当然也属“假如”,然而又能奈何。所以,“假如”毕竟不是上策。
中国的古贤们,曾为“知”和“行”的关系争论不休。依我看,集思广益,博采众说,接受群众的意见自然重要;但现在的主要问题,不是不知“该怎样”,“如何做”,需要别人用“假如”来提醒(当然,这“知”中也有假知和真知,知浅和知深的区别,),而是“干不干”,即去不去“行”的问题。群众最有意见的也是这个。比如,对于人人痛恨的不正之风,盲而从之的不能说没有,其多数的恐还是明知不对仍要躲躲闪闪地去搞。于是才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策对策,对付政策,你说他“知”也不“知”?至于那种“台上他说,台下说他”的干部,亦皆因是“知”和“行”上分了家。如此这般,若是靠群众“假如我是什么该怎么办”去规劝,岂不又是自己有病让别人吃药么?怕也是无济于事的。诚然,这样的情况与前面那种为更好地听到群众意见的干部,是有性质上的不同的。
因此,我以为“从我做起”的口号还是必要的,是讲从每个人做起,但就全社会、全局、整个单位来说,首先是从领导干部做起。党中央也强调纠正不正之风,先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在落实中,是完全用不着“假如”的,只要先正己身,一件一件,一步一步,落在实处,若如是,党风民风的根本好转,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
最后还需再次申明,我并不是否定和贬低“假如我是市长”的那次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