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为小读者改编古典文学巨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6
第8版()
专栏:

为小读者改编古典文学巨著
陈模
为青少年着想,叶君健同志曾提议,将世界文学名著加以改写、移植,这自然是件好事情。关于我国的古今文学名著的改写工作,这几年有的同志尝试着做一点,其中能够系统地做、成绩又比较突出的,要推吴庆先同志。
吴庆先从1980年起,就开始改写我国古代神话小说《西游记》、《三国演义》,1984年他又改写《水浒》,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三本巨著的改写本,合计八十万字,印销七十多万册,受到广大少年儿童读者的欢迎。过去,我也看到过这几部巨著的改写本,有的是简单的删节,有的打乱了原书的结构,重新加以写过,或抽出其中精采的故事改写,自然各有千秋,效果不一。我以为,吴庆先同志在改写时,一切为小读者着想,既保持原著的基本内容、风格,又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他那种慎重的态度是值得称赞的,他的改写手法是独到的,又是煞费苦心的。
他改写《三国演义》,保持了原著的精华,删去了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它以刘备、曹操、孙权之间的矛盾为主线,波澜起伏地展现了三国之间的斗争,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集中;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周瑜、鲁肃等人物的性格,也更加突出、生动。《水浒》改写本舍弃了后四十九回,写到英雄大聚义时为止,三十多万字,分为三十回。这个篇幅对少年儿童或一般读者来说,还是合适的。原著七十一回后,也有一些精采的故事,如燕青打擂、李逵负荆请罪、寿张县乔坐衙等。删去可惜,改写本便也收进来,只是在时间上变动了一下。这样,《水浒》中的精华,改写本都保留下来了。
这些古典名著,既有闪光的民主性的思想,又有某些封建性的糟粕,如封建的正统观念,对农民起义的污蔑、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宿命论等,对缺乏批判能力的少年儿童,是有害无益的,吴庆先同志改写时都剔除了。对于原著中充满积极幻想和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战胜妖魔鬼怪的故事,能体现不畏强暴、战胜邪恶势力的精神;而孔明做木牛流马运粮,用万安溪的泉水、草叶解瘴去毒,表现了古人征服自然、战胜灾害的美好理想,改写本都予以保留。
《三国演义》的语言简洁、明快,但半文半白,《水浒》、《西游记》的诗词大多空泛难懂,《水浒》中用了不少宋元时的口语,今天的小读者,读了也会感到别扭,改写者都用现代汉语改写,意思不大的词赋大多删除。在通俗易懂的原则下,他也适当选用了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式,以求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古典文学的语言风格。这是一种严谨的做法。
近几年来,一方面有吴庆先这样的同志为了古典文学名著的通俗化,从事严肃的改写工作;另一方面又有不少人为了捞钱,粗制滥造了许多庸俗的武侠小说,在少年儿童中形成一种“武侠热”。他们不安心上课,课余武斗、打群架,引起好些家长、教师的忧虑。杜撰和出版这种庸俗的武侠小说的人,他们有没有想到,这些低劣的书,将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鲁迅先生说得好:“用秕谷来养青年,是决不会壮大的,将来的成就,且要更渺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