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面衣·手套·鬼眼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6
第8版()
专栏:

面衣·手套·鬼眼睛
史明迅
北京春日多风,昔时风沙尤甚,为抵御风沙的侵袭,人们制作了种种防护用品。
我国晋代已有面衣,《晋书·惠帝纪》载一事云:永兴元年,行次新安,寒甚,帝堕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可见,那时的面衣仅是一种御寒服饰。北京人戴面衣却与此不同。据《晚明二十家小品》收入的屠赤水《在京与友人》一文记载:“燕市带面衣,骑黄马,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面衣即是面纱,风沙扑面,赖此遮护。意大利人利玛窦在其《中国札记》一书中,也提到明代北京居民普遍有戴面纱的习惯:“这里在多灰尘的季节,任何阶层的人想要外出时,不管是步行或乘交通工具,都要戴一条长纱,从帽子前面垂下来,从而遮蔽起面部。面纱的质料非常精细,可以看见外面,但不透灰尘”。北京人的这一习惯至今犹存,只是仅见于妇女而已。
手套在汉代即已出现,宋人把五指分开的手套叫“五指子”,人们用它一般也是为了御寒。但北京人却还用它防尘。近代学者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记述了光绪七年他在北京的一段见闻:“道中浊尘扑衣,……行人皆戴眼纱,头及两手亦有风帽手套等物以为抵御”。除手套以外,文中提到的风帽当与利玛窦之所见略同。至于眼纱,还另有名目。
旧京有出售平光眼镜者,以防灰沙吹入目中,但索价太昂。平民只得另觅他法,以眼罩代之。元人熊梦祥《析津志》一书中,已有关于北京人戴眼罩的记载。近人徐珂《清稗类钞》则云:“京师则有以鱿为之者,略如普通之眼镜,曰‘鬼眼睛’”。这种眼罩与眼纱类似,戴起来远不如平光眼镜美观。其名称虽然也不大雅,但它价格低廉,又有较大的实用价值,所以仍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