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赞文化发展战略研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28
第3版()
专栏:

赞文化发展战略研讨
钟沛璋
上海刚开过规模宏大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武汉接着召开了精神文明建设战略讨论会。北京、广州等一些大城市也在积极筹备召开。这似阵阵春风,使祖国大地更加生机蓬勃。
党的“十二大”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中央把这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确定下来,认为这将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也是极有远见的决策。几年来,我们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的来说,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去年召开的党代表会议上所指出的:很不理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认识的片面性。比如,有的同志把精神文明建设看成纯粹是思想教育问题,似乎与文化建设没有多大关系。殊不知思想与文化,如同灵魂与躯体。没有文化,思想就会似“魂不附体”,思想教育也会成为空话。列宁早就批评过那种把共产主义教育看成就是背诵共产主义教科书的那种想法。他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因此,有各方面的实际工作者和许多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它的深远意义首先就在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就必然大大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和内容,有力地促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文化建设与经济改革相结合,必将冲破我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残余影响和长期闭关锁国形成的旧思想、旧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文化。新的经济体制,有了与它相适应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结构和舆论环境的支持,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能动性和人的潜力。
上海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同时又历来是一个内外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国新文化发源地之一。上海产生过对我国新文化有巨大影响的象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丁玲、田汉、聂耳、贺绿汀等杰出人物,他们都不是上海人,而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在历史上,上海这种文化上的优势地位是怎样形成的?在今天开放与改革的新历史条件下,又怎样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为建设我国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服务?这既需要务实,也需要务虚。这里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研讨。比如:文化改革怎样与经济改革相适应?怎样在开放中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又同时保持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珍贵传统?怎样发挥上海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两个扇面作用?等等。讨论清楚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要触动一些旧思想、旧观念、旧传统,因此要有胆有识,要有大胆进行探索的勇气。这是一个进一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过程。它需要有团结、和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宽松的人际关系。在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同志,与专家、学者和各方面同志平等地、活跃地进行共同探讨,为形成这样的关系创造了好经验。人们高兴地看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这里得到认真的贯彻和体现。
由于种种原因,学习研究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脱离实际的倾向。有些同志回避现实,以求得“不犯错误”的保险。一些年轻同志思想活跃,追求新思想、新观念,但是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有的就不免流于与实际无益的清淡,却又感到报国无门。这次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不但有许多有经验的前辈、老学者、老专家参加,而且还吸引了一大批朝气蓬勃、勤奋好学的中青年理论工作者。他们作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一股清新的好学风。人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一代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正在团结、和谐、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我有幸应邀参加了上海文化发展战略研讨的盛会,感到这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创举,欣然写了这些话,以表庆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