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锻炼自己——中央机关讲师团两青年给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回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31
第5版()
专栏:

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锻炼自己
——中央机关讲师团两青年给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的回信××:你好!
从你的来信中,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三年前,同你一样,在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我们也曾踌躇满志,以为象我们这样的“天之骄子”,社会自然会为我们安排好成才的优越位置。然而,面对现实,我们中的许多人,却首先经历了一段苦闷、迷茫和空虚的时期,工作岗位不尽人意,领导不“重用”自己,所干的事又大都细小琐碎。我们因此常抱怨时运不济。
记得去年,我们参加中央讲师团到地方支援教育时,你也同一些人一样替我们惋惜,在北京尚未找到成才的最佳位置,还要到基层虚度年华。但是,现在我们却要告诉你:正是下到基层的这一年,才使我们初步、然而真切地体验到年轻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的使命和价值,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点。
山西雁北地区,曾是有名的贫困地区。我们所在的雁北教育学院,专门培训在职的初中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了解,我们感觉到,长期的闭塞、落后,造成教育学院的学生知识结构较陈旧,视野较狭窄。可是,他们却肩负重任。因为他们大多来自全地区几十所中学,可以讲,他们的水平将直接决定雁北地区大批中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影响今后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雁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作为“园丁的园丁”,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认识黄土高原以外的世界,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和较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如果雁北能有这样一批新型的教师在各校耕耘。那么,总有一天,这块如今还十分贫瘠的土地,定会有较大的改观。这,对于象我们这些年轻知识分子来讲,应该是一种莫大的责任。
我们两人担任了“心理学”和“新闻写作”课的教学任务。倘若图省事,按现成的教材照本宣科就行了。但我们没有这样做。我们的想法是:不仅要传授新知识,而且要传播新方法和新思想。因此,各自参阅几十本书,广征博引,自己编写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那些日子,我们真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晚上停电,便点上蜡烛备课到深夜。生活虽然紧张、清苦,甚至十分单调,但我们却没有往日的那种苦闷和空虚,时时处处都感到内心充实。我们还常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交谈,把带去的诸如“美学小丛书”、《人的现代化》、《歌德与贝多芬》等书推荐给学生看。我们还在课余开设了如“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东西方民族心理比较”、“西方十大音乐家介绍”等讲座,举办了一些讨论会。在课堂上,我们不止一次赢得了学生的掌声。这些掌声表明,他们是多么渴望更多更深地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从这些掌声里,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一种幸福。那种在你作出了奉献并且得到了回报的幸福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今年4月,完成教学任务后,我们骑自行车奔驰一千八百余里,考察了雁北十一个县的经济和教育状况。传统的重负、贫穷和山村青年的牺牲精神……,使我们隐隐地感到:在我们过去所熟悉的那种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
在左云县一个叫五峰嘴的小山村里,我们见到了二十八岁的青年教师马肇文。他一个人教一所小学,从学前班到四年级。学生十二个,挤在一间窑洞里上课。白天,马肇文要给全“校”学生讲七个多小时的课,晚上还要辅导自习。学生回家后,他才能静下心来,自修函授课程直到深夜。这里滴水如油,吃水要起大早到深沟里去挑。马肇文一周挑一次水,二十多天赶四十里地回家一次。山村的生活艰苦、单调,但他毫无怨言。
在雁北其他一些偏远山村里,我们遇到过不止一个象马肇文那样的教师。他们把艰苦看得很平常,默默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山村的孩子。正是他们,塑造着贫穷山村的希望。
那天,当我们顶着风沙,艰难地登上五峰嘴附近海拔二千米的截口山时,我们曾经为自己的壮举感到骄傲。然而,就在那一瞬间,我们想到了马肇文。他每次回家都要翻过这座山。对他来讲,山高、坡陡,还有风沙、大雪、骄阳,都已习以为常。相比之下,我们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
就在那个风沙凄厉的山头上,我们两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我们这些“天之骄子”的价值。我们是在七十年代同八十年代的交替过程中读完大学的,受过思想解放运动的洗礼,自以为是清醒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我们渴望着一个更加富强、更为健全的社会,并愿为此尽心尽力。但有时现实和理想的不合谐,使我们常常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所困扰,把握不住自己,把握不住生活。现在,一个普通山村教师平凡的生活照亮了我们的灵魂。马肇文吸引我们的,首先是他那种不可动摇的责任感:他是属于五峰嘴这个小山村的,他痛感它的落后,但不是袖手一旁,指责、叹气,而是自觉地与山村人民一道背负着历史的重负艰难地向上爬坡。山村有他确切的位置,以此展开他的生活、奋斗和抱负。有了这种责任感,然后就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献身精神。多年来,我们常在各式各样的发言与文章中大谈“献身”,其实,“献身”实行起来谈何容易。有时,它意味着牺牲生命,但更多的时候,它意味着那些平凡、琐碎甚至单调乏味的工作,意味着灵魂要从自我价值观的范畴中走出来,融进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广阔天地中去,只有在四化的建设实践中,在对社会、对民族的奉献中,才能体验到自我价值。
也许,你会说,难道只有在贫困地区才能找到我们大学生的社会位置吗?你们不也要回到北京吗?是的。然而,这一年来,透过那些平凡、细碎、甚至单调的事情,我们找到的是不以时间和空间为转移的人生坐标。我们从早先那种表面孤高自傲、实则内心空虚的所谓优越感中走出来;我们由不了解实际情况,只从一己之念来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真正感觉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不愿脚踏实地干实事,人生价值就趋向于零。我们把早先自以为得意的一副对联:“自由自在,我行我素,”横批:“乐在其中”,改为:“少说空话,多干实事”,横批还是“乐在其中”。
也许你还会说:你们这是在回避社会矛盾,宣扬个人修行助世的苦行僧哲学,一年基层生活磨平了你们的锐角。请不要匆忙地下结论。准确地说,下来以后,我们对那些阻碍社会前进的矛盾看得不是少了,而是更真切了,更有切肤之痛!也正因为如此,才更想致力于切实地解决矛盾。平时,我们总爱抨击时弊、“指点江山”,但实际上,我们又踏踏实实地做过多少事呢?还记得鲁迅先生的话吗?“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谁要只等炬火来了才燃烧,谁就只会成为一块朽木;谁要是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合起来就必然会成为炬火。
在我们讲师团里,还有许多和我们经历一样的年轻大学生。他们也感到,一年的实际工作,象蜡烛,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我们这些先行者的体验,也许能给你一些有益的启示吧。
胡广华 赵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