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吴大猷谈台湾科技为何生不了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1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吴大猷谈台湾科技为何生不了根
本报讯 台湾《联合月刊》不久前刊登一篇访问记,以台湾的科技为什么生不了根为题访“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吴先生认为,台湾的科学根基还是薄弱的,原因是人才太少,学术研究在质和量方面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台湾社会虽然富裕了,但人才大量外流,学术气氛低落。
作者问:台湾基础科学根基一直不扎实,这原因是否请您说明一下?
吴先生答:学术根基是靠很多从事学术工作——不是一、两个得诺贝尔奖的人,而是许多的人来做学术工作。我们说台湾的科学根基还是薄弱,就是说我们的人才太少;还有,有了学术气氛,才能够让学术工作人员感到精神上的鼓励,这不完全是“钱”或待遇的问题,而是让学术工作人员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得到一种“快乐”,感到一种“名誉”。没有兴趣、追求、压力的话,在研究工作上就会松懈下来。
中国有一句老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意思是说,如我们培植一百个人,将来在学术界里真正成材的可能只有一两个。二十、三十年前,最有志气的优秀学生最高的期望,是从事于基础科学。那时候也正好有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得到诺贝尔奖,还有吴健雄女士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引起台湾年轻学子对学术的向往。现在功利之风盛行,我们最优秀的青年不再向往学术和基础科学,而都向往于所谓应用性的、容易求出路的学问,以就业最好的为优先考虑。这种情形对我们培育学术人才大有影响。这些年来学生大量出国,平均每年有五六千人。很多学生出国之后,也不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而攻读一些计算机或工程,求在美国找个工作。总之,我们社会富裕了,一方面人才大量外流,一方面学术气氛低落了。
问:请您单谈谈教材的问题好吗?
答:中学课程很重,给学生很大的负担,学生每周上课时数太多,而教材的质和量都往往失之偏高偏重,学生没有法子来真正地深入了解东西,念书变成一种负担,一种苦事。学生尽管费很多气力考进大学,但是入学的基本动机,很少是真正单纯地求知求教育,而是谋出路。这些年来我自己在大学里教书,我知道很多学生求知欲并不很强。
问:前些时候您在中研院提出三项改革计划,是不是可以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改革计划的情形?答:有很多人往往说我们学术界待遇低,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的待遇够高了,我只以为单单提高了学术人员的待遇,学术研究不会便好起来。我不信,假如有一天忽然把所有学术研究人员的薪水增加50%,第二年、第三年我们的学术就会好起来。对一个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即所谓学术上的名誉,比“钱”更为有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