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第三次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简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1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第三次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简介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所进行的一场震惊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对此,史学界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对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扶清灭洋”的口号、源流、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关系以及它的历史作用等问题却有着不同的认识。为了使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更深入一步,全国义和团史研究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历史系等单位于最近在天津召开了第三次义和团运动史学术讨论会。与会一百多位学者、专家围绕争论中的一些问题,展开了讨论。现将会议提出的新观点及其讨论情况扼要介绍如下:
其一,义和团运动是不是一场农民革命。
传统观点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锋芒是指向帝国主义的,但它仍然是一次旧式的农民运动。有的同志还把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并列为中国近代三次革命高潮之一,给予高度的评价。在讨论会上,有的同志提出,义和团运动从来就没有提出一条改变封建制度的道路来,怎么能说是一次革命运动呢?如果清政府不请义和团进京的话,义和团能进入北京吗?是义和团控制了北京城,还是清政府控制了义和团?总之,从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内容、斗争目标及其斗争结局来看,义和团不能称为农民革命,充其量是一次类似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反侵略战争。另一些同志则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民族战争为表现形式的农民战争。这些同志认为,义和团运动与历次民族战争比较,有两个不同的特点:第一,与清政府关系不同。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清政府始终处于支配地位,而义和团运动却是先有群众自发的反帝风暴,而后才有清政府的介入;第二,战争的主力不同。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以清军为主;义和团运动则是人民群众自发掀起的反帝风暴,是以武装群众为主力的群众战争,清军只是在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时,才一度同义和团联合对敌,及至清政府对外妥协投降后,就调转枪口,站到了义和团的对立面。持这一观点的同志不同意因为义和团强烈的反帝意识而否定其农民革命性质。
其二,对“东南互保”的评价。
1900年夏季,正当中国北方义和团反帝斗争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在南方,则由英帝国主义策划并导演,买办盛宣怀穿针引线,派员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商定了《中西官议订保护长江内地通共章程》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这就是所谓的“东南互保”。长期以来,“东南互保”被某些学者说成是“一幕丑剧”和对帝国主义妥协投降的“卖国罪证”。讨论会上,一些同志认为以上的看法“既不公正,也有违当时的历史事实”。他们认为,第一,“互保”是刘坤一、张之洞等地方大吏对西太后及顽固派盲目排外政策的抵制;第二,“互保”反映了社会各阶级保护本国经济的愿望和要求,对维护南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当然“互保”也起着保护帝国主义在外经济侵略势力的作用。
其三,慈禧太后宣战的原因。
过去流行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意见认为慈禧太后对外宣战是因为1900年6月16日江苏粮道罗嘉杰向荣禄送密报四条,其中一条是外国人要勒令西太后归政,西太后痛愤异常,不再查问虚实,决心孤注一掷,轻率地作出宣战决定。另一种意见认为西太后一伙对外宣战是为了欺骗和消灭义和团而制定的反革命策略,是一场假宣战。在这次讨论会上,一些同志认为,罗嘉杰向荣禄密报的“洋人照会”是一起子虚乌有的事件。这样重大的事件,清宫各类档册中得不到任何的印证。倘若当时真的有所谓罗嘉杰传送的照会,那么,后来清廷在惩处祸首时,应有罗嘉杰的名字。西太后所以会宣战,是因为西太后感到宣战前夕帝国主义对清政府的威胁要比义和团的压力大。在得到罗嘉杰的所谓密报之前,6月16日的御前会议以及会后所发上谕都可以看到西太后对宣战问题已作出决定,如外国继续进京,就不惜开战。还有的同志认为,上千洋兵强行开往北京,对清朝统治中心直接造成威胁,西太后为了维护清王朝和她本人的统治地位,下决心制止这一侵略行动并准备应付外国可能挑起的战争,这也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奇怪。“假宣战”的说法,实际上把西太后简单化、脸谱化了。(炳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