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掌声的层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1
第8版()
专栏:群言录

掌声的层次
徐城北
五十年代读中学时,受几位戏迷老师的影响,渐渐陶醉起京戏剧场中的掌声——轰然而起,热烈处必“喷发”喊叫,在听者拭汗和喘息中转向停歇……是这掌声的吸引,我被领进京剧的大门。最近,全国昆剧精英在京联袂演了几出好戏(祝贺中国昆剧研究会成立),不知怎的,我却饶有兴致地琢磨起剧场中的掌声。主要演员出场,掌声整齐而强度适中,表现出观众的礼貌。一段载歌载舞当中,从不会被掌声打断,观众多把手指放于膝上依节轻叩;俟一个片断演完,观众总先要静谧那么一刹,令手指从击节中停止,让心境从澄澈中脱出,然后才微笑着平举双手——用右手指在左手掌中“点”那么几下……面对这种属于更高文化层次的掌声,我蓦地想起另外两种截然不同的场面。一是近年某些戏曲“名角”大撒“红票”,“关系户”的廉价捧场,虽遭四围冷目侧视,却丝毫不以为耻;二是前几年在体育馆中演唱流行歌曲,看台上的掌声夹着口哨,夹着“小妞儿,转过脸来——”的呼叫……对比之下,昆剧的掌声更文明,更美,更能感动演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更能陶冶观众自己。
掌声的层次来自鼓掌者的文化层次,把“妹妹今朝醉你怀”和“美酒加咖啡”都奉为诗的青年,自然会被“秋波送媚”和“红唇飞吻”搞得神魂飞荡;等有了些年纪和阅历,等具备了一些社会历史文化知识,就有可能坐下来安安静静听京戏,又会不时跳起来为其夸张形式鼓掌叫好;等自己的感情因坎坷而深沉、执著起来,等唐诗宋词元曲都能吟出些许味道之际,你就可以走进昆剧剧场,面对“良辰美景奈何天”的吟咏,肺腑肝胆会于一刹间冰雪晶莹。
一般说来,人们文化层次从低至高,是随年龄增长而实现的。这当然要撇除历史造成的反动。笔者一辈人就有这样的经历——五十年代跳集体舞、六十年代初跳交际舞,中期以后则被迫去跳忠字舞。就京昆艺术而言,仿佛也没有逃脱这一条规律的约束。一位须发皓然的教授告我:自己在大学读书之际,就惊恐地发现京戏剧场中充满了中老年观众;几十年过去再进剧场,情形还与昔时仿佛。我以为此话极富历史和哲学的意蕴——不够一定年龄,不够一定文化(以及渗透其中的思想、感情、趣味等等),就欣赏不了京戏,更何谈昆剧焉!基于这种认识,我以为对于近年京昆的“不景气”的表象不必惊慌,观众艺术修养提高了,观赏兴趣就会有所转移。毫无疑问,继续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革,普及和提高音乐知识,对于干这一行的人也是义不容辞。但作为整个社会来讲,其着眼点应把提高全民文化层次的任务摆在首位,这才是治本之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