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一批农学家深入武陵山区考察 一条致富路通过科学决策展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6
第3版()
专栏:

一批农学家深入武陵山区考察 一条致富路通过科学决策展现
本报讯 记者吕建中、王友恭报道:中国农学会受国家科委、国家民委、农牧渔业部和中国科协委托,组织农、林、水、牧、果和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二十多位专家、教授,于4月末到位于湘、鄂、川、黔边界的武陵山区,进行了为期一月的考察,探索综合开发治理的路子,帮助那里的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同时也为开发南方广大山区探索途径。
武陵山区跨四省的四十三个县、市,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五百多万。这里是老革命根据地,又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地上地下资源都很丰富。由于1958年以来工作上连连失误,到处毁林开荒,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全区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近几年,局面有了好转,群众生活也有较明显提高,但许多地方在贯彻落实党的有关政策时,“条块分割”和某些“平原山区一刀切”的做法没有完全改变,使本来十分薄弱的经济难以起飞,尚有一部分群众的温饱和饮水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一些地方的生态还在继续恶化。
一个月来,专家们深入到十几个县考察山林、牧场、水电、乡镇企业和农业经济状况,访问村寨农户,与当地领导共同讨论开发治理山区的规划。大家认为,开发治理武陵山区,首先要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时要有一套适合山区的政策措施;结合科技下乡,给予必要的经济扶持,尽快恢复和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大兴山林之利;选准以林、牧业为主的治山致富突破口,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
专家们从考察中发现,象武陵山这种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暖夏凉,雨水充沛,四季宜林宜农,植被恢复较快,除少部分岩石裸露的山头外,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妥善安排群众吃粮、烧柴等问题,认真实行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大部分荒山便可收到“一两年见绿,三五年见树”的效果。这个优势是北方山区不能比拟的。
使大家深受启发的是考察中发现了一大批脱贫致富的好典型。这部分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荒山,因地制宜发展柑桔、油桐、药材生产;以灵活的承包形式建立健全乡村林场;利用宽裕的庭舍四旁隙地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庭院经济。这些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之路,应认真加以总结推广。
解决好粮食问题,是协调粮林矛盾、开发山区的重要物质基础。专家们提出,这里群众居住分散,交通运输困难,靠从平原调进粮食不是上策。武陵山区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自然条件,只要认真推行农业先进技术,逐步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做好区域内粮食调剂工作,正常年景是可以做到粮食基本自给的。
开发利用水能资源,解决能源严重不足,是开发武陵山区又一重要课题。这里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全区除长江和乌江干流外,区域水资源蕴藏量约一千四百万千瓦,而目前开发利用的只占可开发量的5%左右。
目前,中国农学会正对考察成果组织总结和论证,以便向中央和有关决策机构提供开发治理武陵山区的科学依据和合理建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