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四代同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7
第2版()
专栏:

“四代同堂”
本报记者 颜世贵
在同行当中,江苏省建湖县塑料三厂实在不起眼。厂房简陋,场地拥挤,职工只有三百来人,可是这家小厂的产品却很时髦。走进陈列室,看到那色泽鲜艳、规格齐全的各式制品,你难以相信竟出自一个县属小厂。
厂长告诉记者,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仅八个型号的塑料脚盆,在今年3月的省日杂品订货会上,一下就订了四十万只。原来准备参加全国日杂品订货会,现在取消了。再订,就生产不了啦!
注重市场信息,不断推陈出新,是这个小厂取胜的“秘诀”。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坚持“四代同堂”: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预测一代。
塑料三厂创办于1982年,当初只有十几个人。原料是充足的,因为全县每年约有一千多吨废旧塑料苦于处理。但那时厂里对上什么产品心中无数,预测能力差。比如塑料小粪桶,由于不摸行情,1983年开模刚生产就滞销了。为什么生产不景气呢?他们看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不是办法,只有了解市场,开发新产品才能生意兴隆。
这年,县煤球厂传来信息:煤球周转箱市场上无货,原先是木材做的,木材紧缺,成本又高,能不能用塑料代替?他们决定上这个产品。1983年,生产了八万只,结果销路很好。以后又增加到十四万只,畅销安徽、湖南等地,获利十多万元。
从1984年起,他们实行了有偿征集信息,并在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武汉、郑州、北京设立了情报网点,聘请情报顾问。目前,这个小厂搞市场信息的就有四十二人,其中二十五人是聘请的。
1985年1月,从上海市静安区体育服务部得到一个建议:国际象棋盒子,以往是木材做的,容易裂缝变形,用塑料的就可避免这些缺点。而且,既是棋盒又可当棋盘。他们采纳了这个意见,二十天拿出样品,现已成为厂里的常年产品。
信息灵敏,使这个小厂摆脱了困境,也打开了思路和销路。目前厂里已拥有四十多个产品和品种,还准备上各种灯具、塑料零配件、塑料水泵管等新产品。人力不够,就搞横向联合。现在已有十三家乡镇企业给他们提供原料粗加工。
这个小企业开头白手起家,现在年年迈大步了。1983年该厂产值只有六十三万元,1985年已上升到二百零六万元,连续几年被评为市轻工局“新产品开发先进企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