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同科学技术结“亲家”——萧山县乡镇企业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8
第3版()
专栏:

同科学技术结“亲家”
——萧山县乡镇企业见闻
白筠 李泓冰
萧山县,因其经济发展快,被人称为浙江省“五个小老虎”之一。到萧山一看,方知名不虚传。这里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1980年全县乡镇企业产值为二亿二千七百万,1985年达十四亿八百九十万,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萧山的乡镇企业为什么会发展得这样快?年轻的县科委主任孟凡为向我们介绍,究其原因,能说上好几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广泛的横向联系,给乡镇企业带来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其如虎添翼。
有一个调查材料是耐人寻味的:萧山县二千五百八十三家乡镇企业直至1984年才分得四名大学生和十五名中专生,其从业人员几乎全是刚刚放下锄头把的农民。在科学技术对于企业的发展变得举足轻重的今天,萧山靠什么来填补乡镇企业在科学技术上的空白呢?据县科委的同志介绍,他们的办法是:走出去,找“靠山”,结“亲家”,千方百计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厂矿建立联系,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据五百二十六个工厂的调查,有四百零三个工厂与五百零四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同行大企业建立了技术上的横向联系,协作单位遍及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甘肃、陕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在广泛的横向联系中,萧山县把智力引进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不论在职离职,不管是专家教授,还是普通的技术人员,或者是各类能工巧匠,只要有一技之长,为本地所急需,他们就以“三顾茅庐”的精神请贤出山。有的是专职聘请,有的当兼职顾问,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该县石岩乡办了个汽车制动器厂,1979年亏损十万元,当时全厂五十八名职工,只有一个高中生、八个初中生,成品的合格率连一半都不到。为了让企业起死回生,厂长黄来兴走马上任之后,四方求贤,广招人才。他在县科委的帮助下,先是招聘了一名五十年代毕业于天津大学内燃机专业的技术人员,又从上海、杭州等地聘请了五名工程技术人员和财会人员当顾问,接着就下决心培训职工,把生产骨干送到有技术协作关系的大厂、大专院校对口培训,定向深造。1984年,这个小小的乡办企业立志攀登汽车工业的高峰,又与吉林工业大学联合,建立了厂办研究所。由吉林工大派出教师轮流到所里搞科研,还聘请了十多名制动器专家当顾问,组织职工从事新产品的设计和仿制,使产品销售遍及全国,产值利润连年翻番。
石岩乡汽车制动器厂的变化是萧山乡镇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全县乡镇企业延聘的专职、兼职技术人员和退休老师傅约有二千多人。乡镇企业的职工被输送到大专院校学习的有一百八十人,送往外单位代培的有一千二百多人,在厂内请老师培训的有六千五百多人。
横向的技术联系,不仅使企业获得了人才,而且引进了一批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径游乡的萧山玻璃纤维设备厂原是个连续八年亏损的农机厂,1983年与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天津玻璃纤维总厂签订协议引进六个新品种,经济效益连年上升。
原来在沉睡中的当地资源也能得到开发利用。在有关单位的技术协作下,经县科委列课题研制,现在来苏乡已兴办了黄麻地毯厂;浦南乡用本乡的高岭土办了免烧砖厂;益农乡利用海涂的田菁籽办了生物化工厂,生产的田菁胶已提供有关单位使用;所前、进化、径游等乡也利用本地资源办起了罐头厂,为农副产品的深加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