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身居陋室 心贴群众——青岛市沧口区委书记邹国忠二三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9
第4版()
专栏:

身居陋室 心贴群众
——青岛市沧口区委书记邹国忠二三事
本报记者 贾建舟
中共山东省青岛市沧口区委书记邹国忠的妻子从农村搬到城市后,组织上打算给她在区办企业里安排个工作,接济接济家庭生活。
可邹国忠就是不允。他对妻子说:“你已经五十出头了,企业要你是看在我的面子上,并不是你能给人家干多少工作。咱家的困难咱自己解决!”
妻子难为情地说:“那我也不能蹲在家里吃闲饭,光靠你那点工资养活咱一家五口啊!”
他俩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揽了点街道上的零星加工活。这些活虽说又累人收入又少,但他俩都为没有沾上“权力”、“地位”的光而心满意足。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小事,既不惹人注目,更不引人入胜,但它却最能显示出一个党员干部的心地和情怀。
1980年,邹国忠被调到沧口担任区委副书记。刚到任,区委办公室的同志就忙着给他腾房子。老邹恳切地对大伙说:“我家在农村,身边仅有一个上学的孩子,只要有个地方能‘放下’俺爷俩就行了。”他看到区机关有间八平方米的旧厨房,就搬了进去。
因为房子小,放上张写字台和两条小方凳,剩下的地方就放不开两张床了。他爷俩就在室内搭起了“二层楼”,一个住上层,一个住下层。
同志们都劝他换换房子,他却执意不肯。
1982年,邹国忠升为区委书记后,又有许多同志提出为他换房,又遭到了他的谢绝。
次年,组织上根据党的政策为他在农村的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手续,迁入了青岛市区,那间八平方米的陋室显然是容不下五口之家的。组织上想借此机会给老邹换套象样的房子。
老邹听说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前些年在海边上建了一批临时简易平房,便说服了同事们,毅然在那里拾掇出两间三十二平方米的旧房,住进去了。
新建的区委机关宿舍大楼在去年底落成了。在建楼之前,组织上就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三名正区级干部设计了三套三室一厅的标准较高的住宅。分房时,许多同志都认为最先应搬进新楼的是老邹:因为论职务数他最高,论住房数他最差,而且他又是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就算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吧,也该落实到他的头上了。负责分房的同志三番五次做他妻子的工作,让她出面往里搬。一些好心人还提醒她:“老邹这样的年龄也只能干这一届了,这次房子住不进去,待换了届可就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了。”老邹笑着对妻子说:“没有这个‘店’,咱还住海边那简易房有何不可呢!”
当时,区委、区政府其他领导同志的住房都比较紧张,但谁也坚决不往新楼里搬。按照老邹的意见,新楼全都照顾给了离退休干部和一些住房紧张的一般干部,一下子解决了六十九户。一些曾准备在分房中“大显身手”的人,见到区委、区政府领导同志的姿态这么高,竟不好意思再提什么了。在整个分房过程中,你推我,我让你,没发生一点口角。
沧口区是青岛市的工业区,工厂多,人口多,棚户多,婚后仍然住集体宿舍的多。身为区委书记的邹国忠,多次找有关同志交谈,建议区里建立一个城市建设开发公司,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棚户、拥挤户和危险房户的住房条件。
每逢节假日或工作间隙,老邹就约同志登门走访,倾听群众的呼声。去年3月末的一天,当他们走进一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东屋时,看到里面竟住着一家三代五口人。看到这情景,老邹很难受。回来后,他就利用各种机会,鼓励城市建设开发公司的同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加快城市改造的速度,尽快让更多的居民住上好房。
经周密勘察,区里确定在两个地方搬迁千余户,开辟三十个楼座,建造十三万平方米的宿舍楼。去年6月,七座楼已同时开工,到今年国庆节便可交付使用。今年,又陆续开工十座楼,到明年国庆节又可交付使用。就这样,三年内将有近三千户的居民高高兴兴地脱离狭窄拥挤的小屋,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