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贝鲁特难民营冲突日趋激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9
第6版()
专栏:新闻综述

贝鲁特难民营冲突日趋激化
本报记者 陈积昌 周国铭
自5月19日黎巴嫩什叶派“阿迈勒”运动民兵和部分黎巴嫩政府军与巴勒斯坦武装在萨卜拉、夏蒂拉和布拉杰奈堡难民营爆发冲突以来,已持续二十多天,死伤达数百人。虽然双方曾多次达成停火协议,但墨迹未干,冲突又起。难民营战斗愈演愈烈,支持巴勒斯坦人的社会进步党、逊尼派的“二月六日运动”和“警卫者”,与“阿迈勒”运动、复兴社会党和政府军第六旅在贝鲁特市区展开激战。目前,难民营已被“阿迈勒”运动民兵围困,水电被切断,粮食和医药短缺,形势十分危急。6月初,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在突尼斯再次向阿拉伯国家紧急呼吁,要求平息难民营的流血冲突,制止从黎巴嫩驱赶巴勒斯坦人的阴谋。
据报道,这次贝鲁特巴勒斯坦难民营战斗是“阿迈勒”运动民兵与难民营居民发生争执而引起的。事发后,“阿迈勒”运动指责巴解组织试图重返贝鲁特,在难民营建立武装割据。巴勒斯坦方面则谴责“阿迈勒”运动企图用武力消灭难民营的巴勒斯坦武装,一手控制难民营。人们记得,也是在一年前的5、6月间,“阿迈勒”运动民兵和黎巴嫩政府军与巴勒斯坦难民营武装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激烈战斗。最近这次难民营流血冲突实际上是去年难民营战斗的继续,牵连着复杂的政治背景。
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1948年以色列侵占巴勒斯坦,迫使巴勒斯坦难民向黎巴嫩和其它阿拉伯国家迁移。在几次中东战争之后,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难民越来越多。目前在黎巴嫩共有十三个难民营,几十万巴勒斯坦难民。萨卜拉、夏蒂拉和布拉杰奈堡是位于贝鲁特近郊的三大难民营。1969年,巴解组织和当时的黎巴嫩政府曾达成《开罗协议》,允许巴勒斯坦难民和巴勒斯坦武装在黎巴嫩的存在。1982年6月,以色列借口巴勒斯坦难民营对以色列的安全构成威胁,大举入侵黎巴嫩,遭到巴勒斯坦武装与黎巴嫩抵抗力量的共同抗击。同年9月,以色列伙同基督教右翼势力,制造了震惊世界的萨卜拉和夏蒂拉难民营的大屠杀惨案。
以色列的侵略使黎巴嫩形势发生急剧变化。1982年9月和1983年12月,巴解武装力量先后撤出贝鲁特和特里波利,巴勒斯坦难民营主要依靠自己的武装民兵保卫安全。另一方面黎巴嫩内部各派力量的对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叙利亚支持的穆斯林民兵在与基督教民兵反复较量之后,占据优势。得到巴勒斯坦人支持的黎巴嫩逊尼派力量与什叶派势力矛盾逐步激化。
1984年2月,“阿迈勒”民兵和社会进步党的德鲁兹民兵联合控制了贝鲁特西区和南郊。“阿迈勒”运动进而要求解除难民营的巴勒斯坦武装,由该组织民兵负责难民营安全,遭到巴勒斯坦方面的拒绝,他们坚持巴勒斯坦难民营必须由巴勒斯坦人保卫。因此,控制与反控制就成了难民营历次战斗的焦点。去年历时一月的难民营冲突虽经有关各方的谈判暂告平息,然而导致难民营局势紧张的多种因素依然存在。去年年底,“阿迈勒”运动、社会进步党和基督教派的“黎巴嫩力量”,在大马士革签署了结束内战的三方协议。其中包括:结束一切非黎巴嫩武装在黎巴嫩的存在;解散所有民兵组织;收缴一切黎巴嫩人和非黎巴嫩人的武器。最近,叙利亚表示,黎巴嫩不能回到1982年巴勒斯坦武装撤离前状况。
难民营的流血冲突已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和忧虑。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都发出呼吁,要求双方立即实现停火。黎巴嫩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难民营战斗是“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对处于危机之中的黎巴嫩局势无疑是火上加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