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表叔”的遐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09
第8版()
专栏:

“表叔”的遐想
黄裳
在香港访问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人一起上街,叫了一部“的士”。车子开到半途,司机用话筒与调度站联系,报告车辆的行踪。他说,“现在正送几位表叔上街”。他说的是广东话,以为我们不会听懂,可是到底还是听出来了。大家为之一笑。
在香港,人们多称大陆新来的客人为“表叔”,出典当然是在“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里。带有几分亲切,还流露出一点嘲弄,自然也是善意的。发明、使用着这个“别号”的人们的心理引人思索;作为“文革”的“积淀”,“表叔”这字眼至今仍旧活在这一地区群众的口头,就更值得注意。这是不能因“吾道南矣”而简单地付之一笑的。
虽然大唱样板戏的时代已经过去,不只此也,风行一时的“伤痕文学”好象也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好象也真的患着一种或轻或重的健忘症,无论曾经发生过怎样的悲剧、惨剧,只要一“过眼”,不用好久就会化作“烟云”,又笑嘻嘻若无其事地过日子了。当然有的人并不把这看做是一种“病”,相反,还觉得不无可取。一下子就抖落了身上的包袱,可以轻装前进、面向未来,不是一个健康、坚强的人能作得到吗?不过这样坚强的人到底是少数,象我就是听见别人唤了一声“表叔”就不由得想了那么许多,大约是神经过于脆弱的缘故。
耳根还是不得清静,不久又在我们这里的电视、广播里,集中地欣赏了一大批“样板戏”的唱段。别人不知怎样,我自己是一听就引起了神经上的抽搐,仿佛是又坐在“牛棚”里,站在批斗会上,成为宰割的对象了。这时就连窗外明朗的天色也会顿时变得黑暗无光。只能再一次怨自己神经脆弱,承受不了这种“忆苦思甜”的教育。还有不能明白的是,重新播放这些东西,真的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可忘记过去,还是向人们推荐这些“革命”的“艺术精品”?
不能不怀疑,“四人帮”提倡的“超级英雄文学”经过十年的恶性膨胀之后,是不是真的已经跌落了。
议论“样板戏”是不是“艺术精品”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想想八个样板戏是怎样使用了政治暴力在十年之久的长时期里强制地灌进十亿人民的耳朵的这一事实,也就足够了。翻翻文学史,我们过去曾有过宫体诗、应制诗这样的御用文学,可是可曾有过这样规模地用政治力量推行的“文学艺术”?可曾有哪几个御用弄臣曾经有过这样的威风煞气?
是不是样板戏就应予以废弃呢?那也不是这样。象这样几千年才出现一次的“宝贝”,不加以保存和利用是不对的。“彻底否定文革”决不应该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应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事物,例如“样板戏”,先研究起来。不但要作比较研究,由古及今,由近及远,还要进行不同层次的综合探索。这对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不过,研究、利用和宣扬、散布是两回事。
我想起了巴金同志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如果这样的“博物馆”真能建立起来,我想放送一些“样板戏”的唱段,就会立即产生非凡的使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效果,这简直是无可代替的。何况还有那许多大册精装的“样板戏”曲谱、身段谱……,都可一一陈列起来;“样板戏”的影片、交响乐也可随宜播放。这样一来,“文革博物馆”就能多少象个样子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