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沿着马克思的足迹——胡总书记在英国图书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0
第6版()
专栏:英国通讯

沿着马克思的足迹
——胡总书记在英国图书馆
本报记者 陈特安 李云飞
伦敦是迷人的。那“水波荡漾轻雾,天鹅逐浪浮沉”的泰晤士河畔绮丽风光曾使多少骚客文人为之讴歌。而座落在罗素大街的英国图书馆则更是具有一番独特的魅力,这里有伟大导师马克思当年在这里刻苦研读和写作时留下的足迹。
6月10日上午,伦敦雨丝飘洒,八时正,胡总书记一行在英国艺术大臣理查德·卢斯的陪同下来到英国图书馆。早已迎候在门前的首席执事迎上前去,同胡总书记热烈握手,并一边陪同总书记参观,一边介绍该图书馆的情况。一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胡总书记一行的到来感到十分高兴和光荣。他对记者说,这是新中国第一位主要政治领导人来我们馆参观。
英国图书馆既古老而又年轻。它原先是建于1753年的英国最古老的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的一部份,1973年与全国中央图书馆等几家图书馆合并后,才独立于大英博物馆之外,成为目前的英国图书馆。该馆现有藏书约达一千万册。自1753年至今,据说平均每年需增设两英里长的书架,才能容纳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的图书。图书馆分布在约克郡以及伦敦的十七个地方。
在主人的陪同下,胡总书记一行步入阅览室。这是一个圆形的、拥有四百二十五个座位的阅览室。置身其间恍若进入静谧庄严的课堂,无怪乎人们要把它称为“巨大的学府”。
胡总书记一行在主人的引导下,径直来到了十五排七号座位——这就是当年马克思研读和工作过的地方。主人介绍:马克思博士就是这个图书馆的最知名的常客。英国朋友告诉客人,当年在这个座位上曾发生过一件有趣的轶事:一天早晨,一位手捧书本的读者想在十五排七号就座,管理员告诉他,“这是马克思博士的座位,他马上就会来的。”那位读者有点怀疑,问道:“每天吗?你确信他今天会来吗?”管理员微笑着回答说:
“请你放心,几年来马克思先生每天都在这里足足工作十小时。我在这里已经二十年了,还从未见过象马克思这样勤奋和准时的读者。”那位读者伫立一旁,他以惊异而又尊敬的目光看着马克思座位上放着的一大叠书出神……
如同马克思思考问题时爱在家里的门与窗之间踱来踱去而把地毯踏出一条印迹一样,由于他长年累月在这个位置上阅读写作,座位下的地面上也留下了他的足迹。胡总书记在这个座位邻近的一本纪念册上还高兴地看到了1905年“孙逸仙”三个字苍劲有力的签名。胡总书记的目光久久地望着这张书桌下面,伸手抚着桌面,并高兴地首先坐到位置上去,双脚沿着马克思当年留下的足迹前伸。接着,胡总书记用主人预先准备好的中国毛笔,挥毫签名。李鹏副总理、费孝通副主席等代表团员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马克思当年的座位上去坐了一坐,并且都不由自主地低下头去,看看当年马克思留下的足迹。此刻,人们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马克思的那个时代,马克思研读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
主人介绍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就是在这里写作的。这时,胡总书记对旁边的人说,马克思当年几乎是天天都在这里研读、写作,从不间断。他对马克思那种废寝忘食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示敬佩。是的,人们不会忘记,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马克思处境艰难。贫困紧紧相随,攻击纷至沓来,但如同恩格斯所说,马克思都“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而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他全神贯注地在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读着、思考着、写着光辉巨著《资本论》,为无产阶级锻造理论武器。这种在科学攀登的崎岖小道上不畏劳苦的精神给当时的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力量。马克思在英国图书馆和在他的书房中留下的足迹,就象一道无声的动员令。正如德国工人运动领袖李卜克内西所说的:“学习!学习!这就是他经常向我们大声疾呼的无声命令。”
胡总书记一行告辞英国图书馆。在走下台阶之际耳畔仿佛又回响起马克思当年写下的一句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道攀登时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如果说,马克思在英国图书馆开始写下的科学巨著《资本论》的光辉不因时间的消逝而泯灭,那么,马克思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脚下延伸。
(本报伦敦6月10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