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争鸣与桌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0
第8版()
专栏:

争鸣与桌子
邵燕祥
百家争鸣不能离开一张桌子。一张桌子是一个良好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和舆论环境所必需的。
有一张桌子与没有一张桌子大不相同。
有一张桌子,利于把话“摆到桌面上来”。百家争鸣就是不同意见的自由讨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议经、议政也莫不皆然,应该面对面,不宜背靠背。有话讲在当面,无妨据理力争,可免捕风捉影,杜绝不负责任。摆到桌面上来才叫争鸣。
有一张桌子,无论对坐围坐,利于“平起平坐”。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争鸣者无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正确。只有在平等的气氛和条件下,才可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互相驳诘或互相补充。平起平坐才叫争鸣。
若是没有这一张桌子,不同意见不能“摆到桌面上来”,持不同意见的人不能“平起平坐”,自由讨论和争鸣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搞学术大批判,就是被告站着,桌子被撤掉了。
所以在这张桌子旁边,贴一张“三不主义”的所谓安民告示固然也好,更根本的是揭橥“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不止是指参与讨论和争鸣的任何一方都以互相平等的研究者的公民身份相见,而不应借助于行政力量或“官衔”身份施加影响,以势压人(现在却还能看到并非领导身份的作者个人署名文章竟以有关部门领导人的口吻立言,可见积习之深);更重要的是各家观点都作为一家之言面世,哪家正确或基本正确,哪家错误或基本错误,不先验于争鸣之前。真理并没有常务代表。
就如对弈,一着有先后之分,双方无主次之别,象棋不一定汉胜楚败,围棋不一定黑负白胜。规则共同遵守,机会两家相当,任凭纵横进退,结局才见高低。
如果未经争鸣,就自封绝对正确,以为持与我不同的意见就是反对我,而唯我为正面人物,反对我就是反派角色,或者更直截了当地把一切不同意见通通谥为“不同政见”,省事倒是省事了,却又落进“百家争鸣,一家做主”的窠臼。此语出自张春桥之口,所谓“百家争鸣,一家做主,最后听江青的”,删掉江青那一句,也还是大谬不然。
因为照此办理,就等于一场先有结论的“争鸣”,只是一方为了明证自己的天然正确,故意“设置对立面”而已。再拿对弈作比,则是陪老爷下棋,保老爷局局常胜,不然就要翻棋盘,掀桌子。下棋的对手沦为陪衬人,又早已不平等了。平等之不存,争鸣复何有?
这一张桌子,看来事小,关系于百家争鸣又不可谓不大。但是中国老百姓有千百年“祸从口出”、“莫谈国事”的辛酸,知识分子又有从“座上客”降为“阶下囚”的教训,而且任何时代,冒死陈词的总是少数,因此,请君入席,未必就座,就座之后,未必开口:鸦雀无声,还谈什么争鸣呢?必须做很多工作来促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不是个“雅量”问题,而是解放精神生产力,调动文化创造性和政治积极性,发展科学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巩固我们的政权的必由之路。
为了让更多的人坐到百家争鸣的桌子前面来,还是让有拍桌子瞪眼睛的坏习惯者回避一下才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