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五丝”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0
第8版()
专栏:文史小品

“五丝”史话
朱靖宇
端午,是我国一个挺重要的民间节日。过去,应节活动不少,其中有项“带五丝”,把染成五彩的丝线捻成缕,套在小孩胳膊上,说这样可以除病祛灾,长命百岁。解放以前,在我们山东淄博城乡,这种活动也比较普遍。
它的历史颇为悠久,并且经历了许多发展变化。
战国时候,楚国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人们痛悼他,每年这天用竹筒盛米投入水里祭奠。西汉初年,有人梦见屈原,诉说祭品都被蛟龙(无角的龙)抢食了,蛟龙怕五色丝和苦楝叶,要人们投祭品时用楝叶塞住筒口,外缚五色丝。以后,人们照此办理,再往后,发展成了粽子。
蛟龙怕五色丝,想来一切邪鬼、瘟神等也都怕,人们就把它当护身符,端午这天,将五色丝线缠在臂上,意在“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再到后来,定名为“续命缕”,以为佩带它可以延长寿命。这些习俗东汉时就已形成,应劭著的《风俗通》古本里有具体记述。
唐朝诗人万楚,端午日看女艺人唱歌跳舞,作诗赠送,末两句是:“莫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侧证“五丝”这名称在那时已出现了。
再往后,就具有了这篇短文开头时介绍的那种含义。
清朝乾隆时,诗人王心清在所著《有竹堂诗集》里,有首专门题咏端午日给小孩带
“五丝”的诗:
“色丝五,配端午。
小儿系臂傞傞舞。大儿举
手问爷娘:‘儿臂不系儿
何妨?!’爷娘强系大儿臂:
‘儿臂系此寿命长’。吁嗟
兮,寿夭那可期?爷娘心可
思,但愿持此长念爷娘心,
爷娘爱儿之心密于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