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7阅读
  • 0回复

改革促使农村就业结构变革 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显著增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1
第1版()
专栏:

改革促使农村就业结构变革
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显著增加
本报讯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一份专题统计资料表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一直变化很小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在最近五年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到1985年止的我国三亿七千多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为三亿零三百多万人,比1980年增长6.9%;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近三千九百万人,增长73.7%;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达二千八百多万人,增长一点三五倍。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80年的89.2%下降为81.9%;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则由1980年的7%上升到10.4%;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也由1980年的3.8%上升到7.7%。这表明我国农村已开始改变全部农村劳力困在有限耕地上、出现产业变革的好势头。
在第一产业中,从事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增长最快,而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则有所减少,所占比重下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农村建筑业的劳动力增长最快。在第三产业中,从事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增长最快,所占比重上升;从事科学研究、文教、卫生、行政管理和其他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则有所下降。
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1985年,全国现价农村社会总产值达到六千一百九十五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0年增长87.3%。每个农村劳动力(包括国营农场职工)创造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为一千六百七十一元,比1980年增长62.2%,年平均递增10.2%。分部门看,经济效益比较高的是农村工业和商业、饮食业,其次是农村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的是农业,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只相当于工业和商业、饮食业的18.8%和22.33%。可见,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对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经济效益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我国是不均衡的。东部沿海地区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达27%,而西部边远地区只占9.7%。由于这两类地区劳动力结构和经济水平不一样,劳动生产率差别很大。此外,从全国来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仍然较多,需要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相对地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