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修复改善与养护管理并重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进展快效益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1
第2版()
专栏:

修复改善与养护管理并重
河南省农田水利建设进展快效益好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李海甫、本报记者王锦鹄报道:河南省针对农田水利设施近几年失修损坏严重的情况,发动群众自力更生修复完善,同时建立井站管理责任制,收到明显效益。到5月底,全省共修复改善水利工程十二万多项,恢复灌溉排涝面积二百六十一万亩。目前,全省已有70%的机井、电(机)灌站初步建立了管理养护责任制,使水利工程的效益得到了较好发挥。
农村实行联产责任制后,河南一些地方出现了拆机填井毁渠的现象,不少井站常年失修,效益衰减。去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水利设施破坏严重,抗旱浇麦面积锐减。针对这一情况,1985年11月,省委、省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建设会议进行具体部署,在全省掀起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
在水利工程的修复改善中,资金和投工是两大难题。河南省各地鼓励群众投资兴建水利设施,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办法集资,即群众集一点,乡村筹一点,县上补一点的办法,其中农民自愿集资额占总投资的70%以上,达三千多万元,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在投工上,他们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工程项目或行政村为单位,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筹资备料,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时间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土方运料等粗活分户承担,砌筑工程专业承包。这样既加快了进度又保证了质量。新郑县北李庄村,群众自愿每人集资七十元修复改善机井设施。大家有砖兑砖,有石灰兑石灰,有力出力,很快就使三百多亩地又能得到灌溉。
在修复改善的同时,河南各地还普遍建立了水利服务体系和水利管理承包责任制。各地都边修复改善,边建立管理责任制,井、站修复一完工,就由承包者接管,开始发挥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