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精神文明进农家——保定地区新事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1
第4版()
专栏:

精神文明进农家
——保定地区新事多
新华社记者 徐京跃 赵苏
十年动乱之后,党的富民政策指引河北省保定地区经济复苏,逐步发展;1981年,这里又在全国最早出现了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新生事物。五年来,它引导保定七百万农民在取得温饱的基础上,向着现代精神文明的新高坡飞跃。
最近,胡耀邦同志视察保定时,充分肯定了保定地区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五年的成就。
(一)
今天的保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正从物质型向文化型转变。
在高阳县蒲口乡一位农村妇女家里,我们看见桌上摆着世界名著《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巴尔扎克和雨果的作品。女主人杨艳芬,今年二十八岁,正参加全国自学考试中文专业学习,去年通过了哲学、党史两门课,眼下在准备外国文学考试。她从农村妇女世世代代围着锅台转的传统观念中闯出来了。
杨艳芬刚上初中时,因为家里穷哭着辍学。今天,她不愁吃穿,萌发了重新学习的愿望。上自修大学对一位有着吃奶孩子的农村妇女来说,困难是可以想见的,毅力和勤奋,终于使她敲开了学习深造的大门。
这片土地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的故乡。今天,这里不仅出了杨艳芬,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农民文学社团——鸣风文艺社,社址设在田野、农舍、坑头,创办人是三个初中毕业的姑娘张小兰、卢玉芬、许录华。这三个二十岁上下的姑娘,不愁吃,不愁穿,就为文化生活不能如人意而苦闷。小兰爱写戏,玉芬喜欢写小说,录华经常作诗,三人一合计,办起一个农民文学社团,取名“鸣风”,意思是为新风尚鸣锣开道。三人分别在县级文化刊物上发表了独幕剧《水到渠成》、小说《接线》、诗《绿》,歌颂家乡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鸣风文艺社仅仅是保定一百六十多个文学社团中的一个。保定还有六百三十七个文化专业户、二千三百个文化半专业户,经营包括电影、戏剧、图书、武术等。
(二)
在各种新观念冲击着越来越多农民的时候,法制观念也开始深入到保定千家万户。
满城县郭村是战国时期“千金买马骨、高筑招贤台”的燕昭王贤士郭隗故里。前几年,违法乱纪的事时有发生,搅得村里不得安宁。1984年以来,针对农民法律知识水平低的状况,在某部炮团帮助下,郭村开办了法律知识普及班,组织农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法律常识》课本,到去年底共办班四期,毕业学员二百多人。部队还和村里三名懂法的同志组成了“法律咨询站”,引导更多的农民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的明白人。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保定评出七十五万个遵纪守法光荣户,占全地区总户数的44%。
(三)
刚实行生产责任制时,有人曾经忧虑:会不会出现个人顾个人的倾向。我们在保定访问时看到,由于军民共建精神文明,保定农民的思想境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日益意识到个人致富与国家、集体、他人富裕的依存关系。
我们来到保定军民共建的第一个文明村——人均收入连年增百元的新城县崔中旺村。去年6月,部队同志到崔中旺村工作,说起二百四十里外当年“狼牙山五壮士”战斗过的易县五勇村遭到严重旱灾,夏季颗粒未收。崔中旺的党员召开会议,讨论崔中旺丰收、五勇村歉收,我们怎么办?在家的十六名党员一天内捐了一千多斤小麦,送到五勇村。党支部书记宗友还建议,组织五勇村一些闲散劳动力到崔中旺办的工厂来做工挣钱,并为五勇村培训工副业技术骨干。宗友说出了崔中旺党员共同的心里话:“咱们是农民,但首先是党员,共产党员的责任不是一人富、一村富,而是全国农民共同富。”
据不完全统计,保定地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三百零九个村中的四千名党员,87%能积极带领群众致富;有二千五百多户先富起来的农民,能够自觉扶贫帮穷,有的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技术,有的吸收贫困户到自己办的联合体就业,还有的捐款捐物,兴办扶贫的公益事业。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