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追求真理和美的愿望优先于一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2
第5版()
专栏:双百方针座谈会发言摘要

追求真理和美的愿望优先于一切
严家其
实行双百方针,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理论工作者来说,就是要保障他们的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它本身也是所有追求真理的学者所极为珍视的一种目标。从事学术研究的人都希望自由地、直截了当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希望有一个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不受打击迫害的环境,一个为中国的科学和文化繁荣发展而工作的环境,希望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能产生和成长出一批又一批科学文化的巨人。多年以来,我国的学术界、理论界对凭借权力来支持一种观点、禁止另一种观点的现象十分愤懑。如果我们相信,经过人们的自由讨论,任何错误意见都是无法长期存在下去的;如果我们相信,借助于自由讨论,人们能自行纠正错误的观点和意见;如果我们的报刊能对学术上的不同观点进行自由争论,允许不受权力干预的批评和反批评,这不仅对发展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有极大好处,而且对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也有极大的好处。如何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既是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学术问题。没有学术自由的充分发展,是谈不上研究、探讨什么是政治上的高度民主的,更谈不上实际建设政治上的高度民主了。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的自由”,“也就是一个人不会因为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危险或损害”,而且还需要另一种自由,即“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
对从事科学文化事业的人来说,中国科学文化繁荣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我们社会所创造的“外在自由”的程度,而且取决于我们千千万万个知识劳动者“内心的自由”的程度。一切发明、发现、创新和进步,它最早来源于在实践中活动着的人们的思想,来源于“内心的自由”。没有这种“内心的自由”,人类既不会取得今天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也不会产生诸如莎士比亚、伏尔泰、托尔斯泰、贝多芬、马克思和鲁迅这样的思想和文化巨人。
科学需要通过实践在思想的海洋中进行选择以求得真理,艺术需要通过实践在形象的海洋中进行选择以求得美。没有选择的自由就没有创造。如果说,“学术自由”是基于追求真理的愿望优先于其它一切愿望,那么同样可以说,艺术上的“创作自由”基于类似的一条原则基础上,那就是追求真理加上追求美的愿望优先于其它一切愿望。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科学和艺术才能得到发展,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如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今天,我们不是为了追求真理和追求美来进行选择,而是为了防备一些可能的攻击和伤害去精心选择使自己获得政治上安全的字眼,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意见的权威性和防备别人的指责而精心选择马克思列宁的个别词句,那么这种选择不可能带来任何创造,也绝不是“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