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中国谋求同欧洲发展长期经济合作——胡耀邦总书记在德国工商大会的讲话(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三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3
第2版()
专栏:

中国谋求同欧洲发展长期经济合作
——胡耀邦总书记在德国工商大会的讲话
(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三日)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
感谢德国工商大会的邀请,使我有机会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界的知名人士在这里会面。首先,请允许我向所有为发展我们两国经济合作做出努力的德国朋友,表示衷心的谢意。
今天,我想同各位探讨一下,怎样使中国同联邦德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持续稳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
各位知道,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同外国经济合作的方针,已经有七年时间了。从一开始,我们就预期西欧将会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七年来的事实完全证明了这一点。总的说来,西欧各国同我国的经济合作关系在这几年里都有了可喜的发展,在这方面,联邦德国居于首位。对此,贵我双方都会是满意的。
我们两国之间的良好经济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我想特别指出以下四点:
第一,双边贸易稳定增长,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多年来,贵国一直是我国在西欧的最大贸易伙伴,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仅次于日、美而名列第三。1985年两国贸易总额已逾三十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8.3%,为1972年建交时的十一倍多。
第二,合作领域日益广泛,方式多种多样。目前,两国已经达成的经济合作项目有几百个,涉及机械、化工、建筑、煤炭、冶金、轻工、能源、交通运输等许多领域;合作方式有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合资经营、共同研制、劳务出口合作,等等。不仅一些大型项目的合作卓有成效,而且中小企业的合作也有了良好开端。两国之间不仅联邦或中央一级的经济合作日益密切,省、州和市际之间的交流也在蓬勃展开,迄今这种省州伙伴关系和友好城市已达十六对之多。两国在第三国的合作也取得了积极成果。
第三,科技合作正向纵深发展。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和较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议定书已达三十七个。贵国一些公司以联合设计、合作生产等方式向我国转让技术。贵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单独或同我国合作举办了许多培训班和培训中心,其中最新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将在天津建立。贵国近年来派了不少专家、学者到中国讲学、咨询以至任职,而且工作很出色,在武汉市任厂长的格里希先生就是最著名的代表。联邦政府和经济界向我国提供数量较多的奖学金名额,使我国在贵国各地学习进修的人数达到近一千七百人。
第四,发展援助合作初见成效。八十年代初,联邦政府承认中国为发展中国家,并向我国提供技术援助,进展顺利。去年,贵国又开始同我国进行财政合作。两项金额逐年增加,对促进中小项目的合作起了积极作用。
我们两国经济合作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取得这样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决不是偶然的,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首先,中国和联邦德国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自1972年建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关系顺利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我们都需要和平,都希望通过合作达到共同繁荣。联邦德国愿意看到中国发展强大,中国也希望联邦德国繁荣昌盛。两国的经济合作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和正在发展的广阔市场,但缺乏建设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联邦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之一,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恰恰又需要市场和原料。两国的经济结构使双方可以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成为长期合作的良好伙伴。
第三,中国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谋求扩展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而贵国则采取支持中国开放政策的立场,重视扩大同中国的合作,并作了积极努力。这样,我们双方就“不谋而合”,想到一块去了。
第四,贵国在开展合作方面有两个重要的有利因素:其一,贵国由于产品质量好,服务比较可靠,注意履约守信,在中国用户中享有良好的声誉。同时,贵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办事认真,注重效率,也得到中国人民的好评。其二,贵国政府和企业界在技术转让方面采取了比较明智的态度。当然,如果能够克服价格偏高的不足,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贵国产品的竞争能力。
尽管我们两国的经济合作已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但我想贵我双方都不会满足于现状。在我看来,合作的潜力还很大。我国今年开始执行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进出口贸易总额预计将增长40%,到1990年至少可达到八百三十亿美元;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也将相应地扩大,重点是资源开发和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机械、电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贵国在这些方面都拥有优势,可以大有作为。
谈到经济合作的前景,在座的朋友可能会问,中国的开放政策能不能长期坚持下去呢?我想,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象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国家,要繁荣昌盛,没有几十年以至上百年的长期奋斗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年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然后再经过五十年左右的努力,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长远目标。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必须解决两大难题:一是从指导思想上明确发展的方向和路子,制定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和政策;二是解决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对于第一个难题,我可以有把握地告诉诸位,我们经过七、八年的摸索和努力,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至少是看到了这样一个轮廓。我们已着手改革那种高度集中的、用行政方法管理经济的旧体制,大力发展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已经给广大人民带来显著的实际利益。改革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今年我们主要是完善、巩固已有的改革措施,明年以后将迈出更大的改革步子。
至于第二个难题,我愿坦率地告诉诸位,这还远远没有解决。每个国家的发展,主要依靠自己的人力、智力、财力和物力,十亿人口的大国更是如此。但同时,各国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中国过去三、四百年经济停滞落后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长期闭关自守。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下定决心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在经济、技术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扩大进出口贸易,利用国外资金,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等。到去年底,我国通过各种形式已使用了二百多亿美元外资,批准了中外合资企业二千三百多个,合作经营企业三千七百多个,外商独资企业一百二十个。当然,这仅仅是开始。
万事开头难。由于缺乏经验,对外开放难免会有一些失误。当我们总结经验、纠正失误时,一些朋友又难免发生误解。在这里,我可以负责地告诉大家:中国已经打开了的大门,永远不会再关上。如果说我们的开放政策还会“变”,那只会越变越完善,越变失误越少;越变越有利于促进经济合作与交流。
诸位都是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行家,对于如何更好地发展中国同联邦德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经济合作,我们很乐意听取你们的想法和建议。在这里,我想提出几点想法与大家商榷。
第一,要坚持长远的观点。从过去的交往中,我们感到贵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经济界,都表现出能从长远观点看问题的态度,这对发展合作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项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的宏伟工程,我国对外合作的规模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越来越大,这是肯定的。但就目前而论,经济合作的规模还不能不受有限国力的影响。有些事情我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时难以办成,有些项目对合作者来说可能暂时获利还不大。为了使双方合作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就不能只凭一时一事来衡量得失利弊,而需要有高瞻远瞩的决断。从长远的观点,希望你们和西欧各国朋友在贸易上实行薄利多销的政策,在技术转让上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在支付条件上提供更多优惠。中国人是重情义、守信誉的。一切真诚同中国合作的外国朋友,在帮助中国发展的同时,终归必定能够促进自己事业的兴旺发达。
第二,要坚持平等互利、有来有往。当前,中国和联邦德国经济关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中方进多出少,贸易逆差增长。这就影响了我们的支付能力,限制了增加进口。我们并不要求绝对平衡,也不主张通过减少进口来解决问题。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必须始终以国内市场为主,扩大出口是为了增加进口,不但不会争夺你们的市场,反倒有助于扩大你们的市场。我们真诚地希望,德国方面也能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中国扩大出口,以使双方经济合作关系更加顺畅地发展。
第三,要有耐心,相互谅解。中国和联邦德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各种具体制度和办事方法也有差异,因此在彼此打交道中间,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不尽如意的地方。我不想护短。从我们方面来说,由于对实行开放缺乏经验,新旧体制的交替正在进行,加上工作中的官僚主义积习远未革除,办事拖拉,相互扯皮,不讲效率的情况依然存在。你们大概是深有感触的。坦率地说,我对这种状况比你们还要不满意。我们正在花大力气加以改进。当然,有些事情也并非我们单方面的原因。做生意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总要货比三家嘛,对于其中的奥妙,各位谅必比我更清楚。在暂时困难面前,本着互相谅解的精神,耐心地从长计议,总会找到办法。
第四,要努力开拓多种合作方式。中国各地区差别很大,需要也不同,随着改革的进行,省、市和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而贵国各州、各企业也各有所长,自主权当然就更大了。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进行合作,可以说是客观的必然。在这里,我想特别提出,我们欢迎贵国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企业家到中国投资,包括直接到省、市、自治区投资,同我们兴办合资企业、合作生产,也欢迎你们独资办厂。我们不仅欢迎你们去中国兴办第三产业设施,更欢迎你们来中国开发自然资源和从事制造行业。我们也欢迎你们更多地帮助我们培训人才,派遣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去中国传授经验和知识。中国大文豪鲁迅讲得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希望你们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开拓精神再增强一些,这条路肯定会愈走愈宽广。
听说德国有句俗语:“友谊在金钱问题上会中止。”中国和联邦德国的经济合作当然也涉及到金钱,但是,中国人民和德意志人民都是十分重视友谊的,而长期的经济合作必然是互利的。友谊推动合作,互利合作的发展又必然促进共同繁荣,从而进一步加深友谊。我相信朋友们会同意我的这一看法。让我们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而共同积极努力。
谢谢大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