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路甬祥和他的学术梯队——一位从国外进修归来的中年教师的作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3
第3版()
专栏:

路甬祥和他的学术梯队
——一位从国外进修归来的中年教师的作为
新华社记者 周祖佑
1981年深秋的一天,浙江大学一间明亮的会议室里,正举行着热闹的记者招待会。记者们注意的中心,是刚从联邦德国进修归来的中年讲师路甬祥。
“我的祖国是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我应该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祖国。”路甬祥回国前夕回答西方一些公司负责人的这番话,已经在记者中间传为佳话。他进修期间发明的“电液比例新技术”,曾震动西方液压界,许多有影响的公司争相提出重金聘请他工作。可是,他却带着他的五项发明成果和德国工程科学博士的学位证书,回到了祖国,着手筹建起自己国家的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记者们多么渴望他详细介绍自己的这段经历啊!
他微笑着对记者们说:“我们的事业还刚刚开始,几年以后来看看我们的研究室,看看我们这个集体吧。”
从亚琛到杭州的接力赛
还是路甬祥在联邦德国进修的日子里,让他的发明在国内生根、开花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
路甬祥在亚琛工业大学液压和气动研究所的进修日程表上几乎没有休息二字,但他总是挤时间写下一封封长信,同浙江大学液压教研室的同伴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报告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展,畅谈返回祖国后的计划和设想。他刚刚取得最初的两项发明,就提出,应该组织一支队伍,进行开发研究,使他的新原理在祖国迅速推广应用。他写道:“我不相信我们干得会比别人差!”
浙大同志们的心,和他是息息相通的。他们把推广应用路甬祥的成果,比作联接亚琛和杭州的一场接力赛跑。液压教研室主任盛敬超是路甬祥的老师,多少次,他诚挚地勉励学生:
“学生应该超过老师。如果一代不如一代,我们国家就没有希望。”路甬祥终于胜过他了,他兴奋地说:“这是中国人的创造,祖国的荣誉!我们一定要为他准备条件,让他唱主角,在这方面始终走在外国人前面!”在他和其他有关同志安排下,一个研究应用路甬祥新原理的课题组建立起来了。
从秋到冬,从春到夏,课题组的同志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试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就在路甬祥刚刚回到祖国的时候,运用他新原理的第一个新一代的液压产品,在浙江大学诞生了。专家们评价,这项成果达到了八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
每个运动员都应有自己的跑道
作为学术带头人的路甬祥,在这场接力赛中不仅自己要跑好,还要带动梯队的所有同志都跑出水平。
早在亚琛时他就提出,电液比例技术是一个总题目,应该切割成若干中小题目,分工负责,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决不能叫几个运动员挤在一条跑道上。
几年过去了,当年的这个思想始终在指导着他的行动。他遍访上海、天津等地液压行业的大小企业,了解国内现状。帮助梯队的每个同志确定研究课题,一起构思设计,使大家的才智都能用在刀刃上。
他让中年人唱主角,发挥骨干作用;给年轻人指方向,压担子,让他们同中年人结合起来,从实践中得到锻炼。即使过去不被重视的实验管理人员,也让他们在比较熟悉的研究课题中挑大梁,帮助他们取得成果。
接力队中的普通一员
1984年春天,路甬祥去亚琛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受到一个学术报告的启发,产生了把三通插装技术与自己的电液比例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构想。回国以后,他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设计方案,便交给室里的吴振茂、黄永才、邱敏秀三位同志。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努力,三个人终于把一台崭新的三通插装式电液比例方向阀试制出来。
关于署名的争论发生了,三位同志一定要把路甬祥的名字排在前面,他们说:“原理是你发明的,方案是你构思的,我们做的只是具体工作,首先署你的名字理所当然!”
可是路甬祥坚决不同意。他一次又一次地把自己的名字划到后面。并恳切地说:“我只是提了个主意,设计、加工、调试都是你们做的,你们的劳动当然必须首先得到承认。”
这次争论并非偶然。在研究室里,陈列着路甬祥和其他同志一起完成的十几项成果。合作者中,有过去的实验员,有他的学生,但在署名次序上,他却总是排在最后面。每年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以至去年9月由他和盛敬超发起召开的国际会议上,路甬祥也坚持把具体工作做得最多的同志首先推上讲台,让他们做研制情况的主要报告人。
在路甬祥心灵的天平上,只有事业和责任的位置,没有名誉和地位的分量。他已成为教授、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大学副校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但他认为,荣誉应归于集体,只有把自己融化于集体之中,作为接力队的一个普通成员,才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一棒接一棒的奋力奔跑
路甬祥既在学术上当带头人,又在人品上做表率,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把整个研究室聚合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集体。
在这支学术梯队里,有路甬祥的师长、同学和学生;有从上海、长沙等地陆续调来的同志。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志一起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共同夺取了多少崭新的研究成果!甚至盛夏时节,整天大汗淋漓都不肯休息。有人孩子被汽车撞伤,妻子进了医院,竟无暇看顾,有人患肝癌,还坚持工作到最后一息……研究室副主任李肇震,是我国培养的液压专业第一代研究生,原来是一个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他来到这里工作后,看到路甬祥担子重,就主动把繁忙的行政事务承担起来。
四年多来,就是通过这样一棒紧接一棒的奔跑,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研究室已经成为我国液压学科的重要科研教学基地,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接纳国内外访问学者的开放实验室,几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人才,并有二十多项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大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或者填补了我国空白。
回忆起四年多艰苦创业的经历,路甬祥深情地说:“过去我说过,我的事业在中国。如今我更深切地感受到,我的事业正是千百万中国知识分子为之献身的共同事业。”
(新华社杭州6月13日电,本报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