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闽中诗坛有雅音——记福州“三山诗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3
第8版()
专栏:群众文化

闽中诗坛有雅音
——记福州“三山诗社”
本报记者 毕胜
悠悠华夏,泱泱诗国,源远流长。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代乐府到李杜华章,彪炳千古。今天诗社、诗会如雨后春笋,竞相生长。人说,诗是青春和激情的竞赛,但我在福州参加了一次诗会后感到,诗不仅是青年人的专利,那些鬓发霜白的老人,对于诗的热情不亚于青春少年。
福州鼓楼区的“三山诗社”是离退休老人组成的民间诗歌团体。1984年12月,六十多位年高体弱的老人,在区文化馆组织下,成立了“三山诗社”。福州俗称“三山”,钟山灵秀、文人荟萃,素有诗的传统。由明代以来文人学者兴起的做“诗钟”(一种计时做诗的民间文字游戏)活动,在这里较盛行。鼓楼区所在地,文化单位密集,不少老同志就职于文史部门,有大学教授、党校文史研究人员、编辑、画家等。平时,一些“诗友”聚会,酬唱赠诗,以文会友,乐此不疲。退休后,他们自发地组织诗会吟诗作赋。区文化馆腾出房子,专人管理,成立诗社。这不仅使赋闲的老人们“有所事事”,更重要的是他们爱好诗歌的感情得到了寄托。
诗社每星期天举行活动,社员们带上干粮食品和“作业”,先是品评事先布置完成的“命题诗”(即所谓“宿构”),然后大家即兴作诗。三山诗社的作品全是旧体诗,讲究格律,写诗后又吟唱。一位七十六岁高龄的诗友对我说,写诗唱诗,是福州民间诗人的传统。大家聚会命题作诗,一人写出一首好诗,众人争相吟诵,切磋推敲,兴味盎然。诗社的活动吸引不少听众,那些耄耋之年的老人,不辞辛劳,乐而忘返。
今年5月,是闽籍学人邓拓辞世二十周年。三山诗社假邓拓故居举行了一次“怀念邓拓”的诗会。笔者和邓拓学术思想讨论会的同志有幸躬逢盛会,桑梓情谊、诗人兴会,令人难忘。
会场布置得庄重,诗友们以怀念邓拓为题书写的诗幅挂满墙壁。李志民、廖沫沙、袁鹰、常书鸿等同志也寄来诗。几十位老诗人端坐一排,望去几乎是一片花白鬓须。九十二岁的女画家、诗人刘蘅由人搀扶着献上了《悼革命诗人邓拓》的诗。诗会开始,邓拓夫人丁一岚简单介绍了邓拓的诗作和故家,对几十位高龄的诗友们的深情表示感谢。然后是来宾们献诗,胡绩伟同志朗诵了怀念邓拓的诗作《长相思》。诗会高潮是三山诗友们以“怀拓”二字唱“折枝吟”。“怀沙忧远追屈贾,拓业兴邦恸邓吴”,邓拓在晋察冀时的老战友陶军的诗作,被两位诗友唱得如诉如泣,似在招故人之英灵,又似在抒发诗人的一瓣心香。诗会进行中,天正飘着蒙蒙细雨,更令听者和诵者感怀深重。
三山诗社每逢国庆、五一或重大纪念活动,诸如纪念历史名人等都举行这样纪念性的“大唱”,并征集诗作,在诗社办的内部刊物《三山吟讯》上刊载。诗友们的作品通过自办的刊物同全国一百多家诗社进行交流。现在社员已发展到香港和海外,不少闽籍的旅外华人赠诗或捐款支持诗社活动。
人们的审美趣味各个有别,艺术的爱好有不同的层次,在当今各种审美思潮,不同艺术形式竞相发展,而三山诗友们热恋着传统的古典文化,情趣之雅、兴味之浓,表明群众爱好的文艺形式是有生命力的。诗的群众性十分广泛,在喧闹的诗苑中,三山诗社犹如一枝独秀,绽开闽中诗坛。(附图片)
三山诗社举行怀念邓拓诗会 邓壮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