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阅读
  • 0回复

高尔基与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4
第7版()
专栏:

唐秀山 张孟仪
高尔基与中国
在玛克西姆·高尔基逝世五十周年(6月18日)的前夕,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访问了这位伟大作家在莫斯科的故居。
坐落在莫斯科卡切罗夫街的这幢楼房,是高尔基1931年5月从国外养病归国后到1936年6月临终前不久一直居住和工作的地方。1965年5月,它作为作家的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我们的来访,受到高尔基心爱的孙女玛尔法·马克西莫夫娜·佩什科娃热情的接待。她亲自领着我们参观,并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作家当年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活动。由于这里的一切陈设完全是按照作家生前的原样,加上玛尔法生动有趣的讲述,我们仿佛看到高尔基在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看到他就寝前经常躺在沙发上夜读,仿佛听到他在客厅里同作家们热烈讨论发展苏维埃新文化的大事,听到他同家人娱乐时欢快的笑声……高尔基的创作天才、充沛的精力、惊人的组织能力、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他为发展苏联文化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里,我们姑且不谈这次参观得到的收获和教益,而只想就高尔基与中国的关系向读者作一点介绍。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故居的陈设中,除有少数苏联艺术家的雕刻、绘画作品外,看不到俄罗斯和西欧的艺术品,但是,东方的,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品却多得不可胜数。
玛尔法似乎看出了我们心中的疑问和兴趣。她告诉我们:作家一生中收集了大量俄罗斯和世界各国的民间艺术品,并且对它们有惊人的鉴赏力。这些艺术品很大一部分已经分别赠送给一些博物馆和朋友,而他所最珍爱的中国和日本工艺品,却一直留在身边。
在简朴素雅的餐厅(兼客厅)里,窗台上摆着几盆作家生前喜爱的鲜花,长长的餐桌上铺着白布,餐厅的一角摆着一套沙发和一架老式收音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高大的餐具柜顶部摆着的艺术品,那是一对中国大花瓶和两个花瓶之间的一具很大的黑色中国木雕——道教神仙的群塑。
办公室宽大的书桌上,摆着作家常用的各种文具用品,其中有一件闪闪发亮的艺术品,是中国工匠雕刻的紫色石英鲤鱼。它是作家用来压书的。办公室有一套古色古香的中国家具:一张长长的楠木雕花琴桌,两个紫檀木方凳和一把高大沉重的紫檀木雕花椅子。作家就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写作和办公的。这套家具是高尔基亲属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他们托作家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从列宁格勒买来的。办公室壁炉上和旁边立着两个集中陈列东方艺术品的大玻璃柜。里面整齐有致地摆着大大小小的中国和日本精巧古玩达三百三十余件之多。这里有一尊用寿山石雕刻的寿星,一个十六层的大象牙球,许多用象牙或玉石琢成的栩栩如生的佛像。陈列的中国漆器和景泰蓝中有香炉、印台、桌灯、如意、花瓶,中国瓷器中有茶具、花瓶、温酒壶、盘子,等等。高尔基特别欣赏的是用整块象牙雕琢而成的魁星,因为他听说,主宰文章兴衰的魁星是庇护作家和学者的神,而魁星脚下雕刻的鲤鱼跳龙门又是力量、坚毅、顽强的象征。
在卧室里,小柜上摆着一个精致的中国刻花玉盘,衣柜里除了高尔基生前常穿的黑色西服、衬衫和领带外,还挂着一件红色的中国绣花长袍。关于这件长袍,玛尔法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1933年7月27日高尔基过生日那一天,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家庭晚会。客厅、图书室、办公室都挤满了亲朋和宾客,非常热闹。高尔基在人群中来回走动,谈笑风生,十分活跃、愉快。突然,高尔基不见了,正当大家寻找他的时候,他却从卧室里走了出来,这时屋子里爆发了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因为他正是穿着这件艳丽的中国绣花红袍和戴着一顶绣花圆帽出现在大家面前的。
玛尔法说:高尔基很喜欢并很了解中国的文化。他经常对人说,搞写作,就应该象东方艺术那样精雕细刻。
接着,玛尔法向我们介绍了高尔基收藏的中国图书、文献,其中有鲁迅的作品,以及高尔基同中国进步作家来往的书信和电报。
当我们翻阅材料,看到高尔基1934年9月2日发表的一份《告中国革命作家书》时,开头那几行亲切、热情、真挚的文字一映入眼帘,就使我们激动不已:
“亲爱的中国革命作家同志们!
今天报纸登载了关于中国红军取得了新的胜利的令人高兴的消息。
中国同志们!我们代表苏维埃文艺界祝贺你们取得的新胜利,而且坚信你们将取得对敌人的最后胜利,我对贵国无产者的英勇精神表示钦佩……”
辞别玛尔法后,我们一直在想,高尔基是多么推重中国古老文化,多么关心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进程和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啊!伟大的文豪,我们永远怀念你!(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