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香港《中报》发表评论说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已经跨越隔绝栅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6-15
第3版()
专栏:今日台湾

香港《中报》发表评论说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已经跨越隔绝栅栏
本报讯 据香港报纸报道:最近一期经台北发行的《传记文学》杂志(第四十八卷,第三期)透露,台湾又发生一起台湾“官方学者”剽窃大陆学者研究成果的丑闻。台北“国史馆”纂修孙常炜在其出版的《蔡元培先生年谱传记》(上册)一书中大量抄录天津南开大学教授高平叔所编《蔡元培全集》内容。
香港《中报》为此发表评论说,这种怪现象显然是海峡两岸长期不相往来的“副产品”。在“奇货可居”的情况下,难免会有名利熏心的学者,敢于遮掩读者耳目。
评论说,其实,这种事情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台湾海峡由于长期人为的隔绝,许多怪现象即在这种国史上“罕见的状态下”衍发而生。
评论指出,台湾民间书商和部分有心学者,鉴于大陆学者撰写的文史论著颇具学术传承价值,“乃甘冒大不韪与牢狱之险”,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变更书名或作者姓名),大量翻印。“从提倡学术研究和普及学术成果的立场来看,这应是无可厚非的事,尤其是出版物的流通,更是充实文化内涵和提升学术风气的不二法门”。
《中报》的这篇评论强调说,“三十多年来,不少台湾学者、大学生以及民间的‘知识群众’,常受惠于出版界的‘文化走私’,而始终能够在局促的政治环境中延续从海峡对岸传过来的文化香火”。
这篇评论说,时至今日,大陆出版物经海外辗转流入台湾,已“多如过江之鲫”,可以说,过去台湾学者一经获得大陆书籍即视为“独得之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台湾报纸的出版广告,“几乎无日无大陆作家和学者的作品”。
评论最后说,“在形隔势禁的环境中,许多孔道已经在时间的冲击下被打开,知识的互通和文化的传扬即在这些孔道中贯通无阻。两岸中国人的学术交流与智慧凝聚,早已跨越‘不接触’的栅栏,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声势下,人为的栅栏都必将一一烟消云散”。
(萧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